今天一早,我们参加了小学的升国旗仪式,考察调研了中小学。现在在镇江中学召开基础教育工作座谈会,刚才,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校长、局长、少年宫负责人都作了很好的发言。从发言讨论情况看,今天既是座谈会,也是研讨会。镇江的教育在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镇江教育成效显著,可圈可点;镇江教改远近闻名,可观可感;镇江教师爱岗敬业,可尊可信。省教育厅推广“镇江经验”,这既是对我们的肯定,同时也是鞭策,要想办法进一步总结、提炼、完善镇江经验。
深化教育改革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对照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标准,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镇江教育的品牌还不那么驰名。要在这个方面动脑筋、下功夫,把镇江教育品牌打得更响,像西津渡一样,“因为西津渡,更爱镇江了”。我们要琢磨,在全省乃至全国真正形成知名品牌还有哪些距离?这个品牌内涵是什么?一定不是“一枝独秀”。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但凡独一无二的学校,不一定是实际上发展最好的学校。比如大学,在北京,有北大,就一定有清华跟它比着;在上海,有复旦,就一定有交大和它比着;在南京,有南大,就一定有东大在和它竞争;在天津,有南开,就一定有天津大学在和它竞争;在武汉,有武汉大学,也就有华中科大和它竞争,等等。比如中学,我们有镇江中学、镇江一中,刚才在考察过程中有人跟我讲“两者并驾齐驱,今年你好一点,明年他好一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合理合法的竞争,对学校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千万不能恶性竞争。一定要把镇江小学、中学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做出来,努力做得更好。刚才赵珏局长汇报时说到了“名校、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如果把中山路小学、镇江中学拿到全省范围去比,和南京琅琊路小学、南师大附中这样的名校去比,还有不小差距。这是横向比较,我觉得这个思考是清醒、清晰的。
第二,镇江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刚才徐杰校长讲,因为是名校,学校现在招生规模太大,建议能否压缩。镇江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已经形成“镇江模式”,在今后的五年时间里,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学校规模的大和小、学生的多和少,以及学校、师资、硬件的强和弱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着力解决不均衡问题。
第三,学校的校舍面积、设备、操场、图书馆等,与教育现代化的标准还有差距。教育评估时,这些都是重要指标要求,教育局和学校就是要直面问题、直至解决,今年解决不了就明年解决,有的时候还要创造条件解决。这些问题,以前我在南师大、扬大工作时是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现在以市委领导的身份来提,也是自加压力。这其中可能涉及市里的规划,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要面向未来。
第四,师资队伍建设还需大力加强,尤其是优质的师资、大师级的人物偏少,富有教育理想、教育思想的校长较少。这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刚才有同志提到“留不住人”,我们每年出去那么多优秀学生,镇江中学今年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就有10个,但学成以后回来的不多。当然我们要大气,不是说镇江出去的都要回来,无论在全国哪个地方都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但总要有人来镇江服务吧,为什么引不来、留不住?关键在于镇江教育的知名度、影响力和镇江城市的美誉度、吸引力。我说过,历史是“城市之根”,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文化是“城市之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脆弱的。镇江有3000多年历史,是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今年又创成了全国文明城市,但我们怎么去挖掘?怎么把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怎么把教育建立在丰厚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城市的定位、功能、布局,一定要跟这座城市的内涵、品位、气质结合起来,一定要跟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历史和文化放在那里不去挖掘,不去用来教育今天的年轻人,不去用来辐射所有的镇江市民,那只能是一种谈资。镇江的教育靠谁来引领、推动?靠名师、靠大师、靠人才。我们要通过增强城市吸引力、做强镇江教育品牌,来吸引大量的人才和名师。
第五,镇江的教育综合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这方面镇江以往有很多好的做法,能不能在未来五年时间里,既先行,也领先?我经常讲,“过程先行”不一定“水平领先”,我们的改革虽然先行一步,但不一定是先进。人家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就定得很高,选择很高水平的标准学习,那就不一定做得比我们差。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发力,才能推动镇江教育迈上新台阶。
在座各位是镇江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是各个层次的教育家。借此机会,我围绕三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
第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只有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我们在实施学校管理、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才能不管风吹浪打,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刚才赵珏局长说到了“坚持教育家办学”,这就对了。我再加上两句,要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坚持依法办学。教育规律和法律规定都很重要,我们不能违背规律、违反规定,要把“教育家办学、按教育规律办学、依法办学”有机结合起来。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大学的校领导应该是“教育家+政治家”。后来省委罗书记在作报告时又加了一个“实干家”,教育家不是纸上谈兵,还要实干。围绕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我市教育界可以进行一些研讨。
第二个问题:在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大局中,教育的特殊重要性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底在视察江苏时,提出了“五个迈上新台阶”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要求。其中“社会文明程度高”值得我们教育口、宣传口高度关注,如果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不高,那“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什么?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我认为,法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标志,教育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途径。现在报纸上报道的、电视上看的、手机上发的一些事件,很多让人痛心、触目惊心。原因在哪里?教育的问题,当然也不能都怪教育,还有社会的大环境,但教育界的同志不能借口大环境,还是要努力做好我们的事。近年来,不少地方提出“外来的和当地的要公平”,尤其是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要给他上学,这也引起了一些当地人的不满。苏南有的县市,它的外来人口已经接近本地人口,当地有人提出抗议“我们今天辛辛苦苦干的,谁来享受?”在我看来,还是要包容、要大气。一方面,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好的教育,有利于城市的文明和谐;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得好、建设得好,外来务工人员作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中央提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定要解决?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如果不解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没有全面提高,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也会受影响。
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不是面向几个人、部分人或者大多数。刚才看到,扬州大学的任中敏教授当年在做镇江中学校长时,提出了“一切为民族”的校训。今天早晨在中山路小学升旗仪式上,我也讲到“教育一定要为着每一个孩子”。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初中、高中,教育不能只为精英的学生,其他就不顾了,那样社会文明程度还能提高吗?城市还能安宁吗?因此,教育必须为着每个孩子、面向人人,不能搞亲疏远近、厚此薄彼,不能劝“调皮捣蛋”的学生留级或转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形成合力,如果学校再不好好教育,孩子的习惯和行为举止岂不是更差吗?将来真的可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教育最终为了人的发展,这是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社会文明程度高,一靠教育,二靠法律,教育是正面引导的,法律是外在约束的,两手齐抓,双向强化。假以时日,十年、二十年,哪怕三十年,当现代化宏伟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应当是文明程度高的国家。
第三个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积极作为?我讲三句话,供大家讨论。第一,要坚守一种理想。这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好发展好每个学生,不仅授予丰富的知识,还要培养社会责任和坚强意志,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今天我在中山路小学说,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好时光,自觉学习,快乐学习。我们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主要要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孩子身心成长考虑,让他们快乐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越来越愿意学习。等到世界观形成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努力学习、发奋学习,甚至加班加点学习。第二,要构筑一方池塘。学校就是一方池塘,我们的校长和教师要精心构筑,让池塘中荡漾着自由之波,让每个学生成为自觉学习、自主畅游的快乐之鱼。第三,要点燃一团火焰。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点亮理想、燃烧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点燃的是一团火焰,不是一支蜡烛。整个学校三四千学生都需要校长和教师来点燃,每个人都是一把熊熊的火炬,朝着美好的理想和目标奔跑奋进。每个学校都要树立“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跑者”理念,培养“有用之才”目标低了一些,取法乎上、仅得乎中,领跑者当然是有用之才中的栋梁之才。希望大家都认真思考,如何去坚守理想、构筑池塘、点燃火焰。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校既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和大气。学校和教师没有大爱,学生肯定没有爱心;学校和教师没有大气,培养出的学生不敢挺起胸膛。广大教师要把教育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正德厚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深怀爱心、保持耐心、充满信心,培养出更多包容性强、互助友爱、奋发进取的优秀学生,在此过程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当我们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信心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就有了希望。当每个孩子挺起胸膛、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或走进高一级学校的时候,或者过多少年再回想的时候,这个学校值得我留恋,这里的教师值得我感恩,因为他给我构筑了自由学习、自主畅游的池塘,点燃了我奋发进取、成长成才的激情和理想。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各级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此把校风、教风和学风提升到新的高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关心教师、服务教师,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镇江的学校办得更好,把镇江的孩子培养得更好,推动镇江教育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夏 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