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攻关十五年坚持传承与创新
毁损伤是一个非常难以攻克的临床难题,这方面的研究平时可以服务老百姓,战时可以服务军队。
紧邻长海医院有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宝钢和最大的造船厂,工人被钢锭等重物砸伤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寻找到一种治疗手段,保护这些毁损伤患者的肢体呢?
为了研究出适合毁损伤的骨科耗材,31岁那年,苏佳灿跑到华东理工大学去当材料科学的博士后。这种选择令同行大跌眼镜。
很多同行都想不通:“好好一个专家教授,去学什么材料学?看病都忙不过来,还去读闲书?”苏佳灿要读的,不是“闲书”。他是去“圆梦”的——要制作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的生物植骨材料。
很多百姓用不起进口的骨科耗材,但在骨科,除了进口材料,啥也没有,“我想发明便宜的骨科耗材”。
过去6年,苏佳灿坚持往返于上海东北角的长海医院和西南角的华东理工大学,目的就是研究骨科耗材。“现在,我所带的科研团队,是国内医用材料领域崭露头角的生力军,不仅在去年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还与韩国、美国、以色列专家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合作。”今年4月份,上海成立以苏佳灿作为主任的中韩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同时为了实现帮带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培养更多好医生改善西部医疗环境,苏佳灿于今年5月成立了全国唯一一个医师志愿者联盟,这些都是因为苏佳灿有一颗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之心。
目前,苏佳灿领衔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17项,科研基金超过1000万元。10多年前在博士毕业前他撰写的《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那时,他想要用计算机来设计模拟人体骨骼,并希望藉此制作替代人体骨骼的新材料,“但那会儿经费不够,没坚持下来”。
现在,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苏佳灿又捡回了以前的研究。他有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用自己研制的骨科材料“打印”出与人体骨骼高度吻合的替代骨骼,这将为骨骼创伤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军人、医生、教师、科技工作者,我希望通过自己去传递一份信念,一种力量。”
军人的使命在于担当奉献,医生的使命在于救死扶伤,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在于科技报国。
6月8日至6月18日,苏佳灿作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奔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基层与青年分享心路历程,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每场分享他都会说:“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勇于担当,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豪情,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看到希望。”(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