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大沙海事处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时间:2015-06-18 00:4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一个哨所,开启了中国内河水上交通管理的一段历史;一群海事人,繁荣和成就了中国最繁忙的一段航路。

大沙海事处--中国水上交通第一哨。这座锚在江心的“灯塔”,正成为人民心目中的长江“守护神”。

镇守老虎口 开出一条平安路

有一首《艄公谣》流传数百年:船行尹公洲,命悬“老虎口”,祈神多保佑,平安到扬州……

歌谣的背后是冰冷的死亡数字:1984年,尹公洲航段平均每4天发生一起江难事故,事故量占长江全线事故的15%,在整个长江航段中高居首位。

尹公洲航段,为什么是“老虎口”?镇江海事局政委周镇总结的“五个第一”一针见血。因为它是长江第一弯:整个航道呈“Z”字形,有两个连续急弯,弯曲角度均接近90°;航道“第一窄”:枯水期航道宽度仅为210米,不足正常航道的一半;船流“第一多”:江河交汇,小型船舶流居全国之最,船舶日流量高峰期约5000艘次,日平均流量超过3000艘次;通航“第一险”:流态紊乱,水流流向多变,流速较大;船型“第一杂”:有运河“一条龙”拖驳船队、小型运河运输船舶、大型海轮、集装箱船、危化品船、渡船、拖轮……

1984年11月15日,大沙海事处前身大沙监督站成立,这对于我国海事事业而言,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时间节点:这标志着尹公洲航段正式实施水上交通管制,这也是长江上第一个实行水上交通安全管制的河段。

1985年,尹公洲航段的岸边静静地停泊着一条24米长的水泥趸船,卜镇昌、陈云海等7名海事工作人员奉命入驻镇守大沙。从此谈“虎”色变的历史,开始改写。

倾情守护 “土交管”显伸手

卜镇昌,大沙海事处第一任站长。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大沙的第一条趸船,是一条被打捞起来的破旧水泥船,简单地涂了涂漆,就披挂上阵了。

“行驶到这里,忽然感觉前方就像没路了。”谈起当年行船到尹公洲段时的经历,一位老船长如是说。

如何指挥?靠前指挥。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海事人总是驾船,冒着危险,停泊在事故易发中心地段指挥过往船只。高频电话指挥大船,小红旗指挥小船安全通过。因为上行和下行的船舶无法互相看到,趸船上挥舞旗帜指挥的海事人就如矗立在江心的一座航标。第一代大沙人守护着来往船舶的平安,保障在这里交汇的长江、运河两条大动脉的畅通。

实施管制第一年,尹公洲航段,与上年相比,海事、死亡人数、沉船经济损失分别下降50%、70.6%、30.7%。此后,事故逐年下降,至2012年,长江全线一般以上等级事故153起,其中尹公洲航段一般以上等级事故只有1起。

摸清规律,对症下药,管住“老虎”脾气,这是30年来驻守大沙的海事人,一直矢志不渝的探索方向。

治病先治根,为解决水上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2000年尹公洲段开始实施定线制,2014年4月1日,定线制“升级”,船舶靠右行驶,大小船舶分开行驶,各行其道。同时不遗余力开展水上交通安全学校,使船员们的基本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正是把握住了航行规律,理顺了“老虎”脾气,当尹公洲船舶流量翻倍时,水上险情事故反而大幅降低。

鸟枪换炮,进入“数字”新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990年10月25日,中国内河第一个现代化的雷达监督站在大沙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长江航政监督管理设施和手段开始步入现代化的里程。

1997年,钢制趸船投入使用。

2010年7月13日,大沙海事处60米新趸船“苏海事趸24号”投入办公。

2014年,省内首制最大80米趸船落户大沙,航道维护管理如虎添翼。

从原来的土交管,到第三代VTS系统,AIS、GIS、CCTV等系统运用,从水泥趸船换成钢制趸船;海巡艇不断“升级换代”,配有单兵执法装备等信息设施的执法艇已投入使用;用流量观测结果来指导现场监管的做法一直在坚持,且观测系统正加紧升级。

装备“鸟枪换炮”,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应对,是大沙人最自豪的事。大沙海事处副处长薛辉一边拍着自己的双肩一边说:“这是高频对讲机和执法纪录仪,我们的‘单兵装备’,可以与指挥中心随时保持联系,也可实时将我们所有的执法信息和数据传回岸上。”通过CCTV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设备,所有船只要进入长江镇江尹公洲航段,都将被直观反映出来,指挥中心可以准确获知每一艘船的具体位置,以及周边水域其他船只的通行情况,并及时进行预判,指挥通行。预防事故发生,可谓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昔日行船“老虎口”,血压升高腿发抖;如今行船“老虎口”,海事监管放心走!据了解,2014全年,尹公洲段是历年事故率最低的一年,取得这样成绩,是偶然更是必然!(记者 司马珂)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耿业宏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