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利与话语能力、话语责任的不相匹配,是网络暴力的病根
今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中,讲了这么一件实事: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女儿屡劝不听,便报了警。高考结束后,这名女儿的原型受到了人肉搜索,骂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媒体报道:警方说了,真正的当事人已经被保护起来了,你们骂错人了!
您说,“躺着也中枪”的这位挨骂者招谁惹谁了?
这幕闹剧的背后,其实还是老毛病:网络暴力如脱缰野马,时不时总要出来踢踏一番。举报“何炅吃空饷”的教授,就刚刚尝过这种苦涩滋味。
为何缰绳勒不住、野马老出栏?从网民角度观察,一言以蔽之:话语权利与话语能力、话语责任的不相匹配,就是病根。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赋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降临了,人人可以很方便地在公共空间发表意见,言说的欲望空前高涨,言说的权利人人重视;然而,权利并不能同步提升人的话语能力,很多人找不到适当表达的方法,情绪话语、道德话语因为门槛低、好操作而备加流行,跟风围观也能带来很大的参与乐趣。
从积极方面看,道德批判会形成无形的舆论压力,围观也能改变社会,悠悠众口,确实起到了激浊扬清、监督膨胀的公权力的作用;
然而,当道德批评转化为道德大棒,情绪化语言泛滥,声音传送效果主要看“拗姿态”和言辞激烈,副作用就会显现,理性思考的声音就会被盖住。不恰当表达中,尤以话语责任的匮乏为劣。毫无顾忌地谩骂、肆意公开他人隐私,不仅挑战道德底线,而且涉嫌违反法律。
有人主张“言论自由市场”说,认为不用管,瞧着吧,话语场有自净的能力。事实上,自净往往没等到,等来的是破窗效应:面对破碎的窗子,人们会更不在意地扔出更多的石头。网上骂声一片,好好说话的劈头盖脸先被骂得睁不开眼,泥人也有三分火气,反唇相讥是自然反应。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大家的言论场,大家要珍惜。每个人都从自己开始抵制,而不是添砖加瓦,人肉搜索就会威力大减;面对对他人恶毒的谩骂,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麦克风”说公道话、发平和言;心里有气,别迁怒于人,否则早晚也得遭“无妄之灾”……总之,网络是咱的客厅,应该干干净净的,它不能是个痰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