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镇江日报近日连续刊发的4篇日记系列报道“老记重书《观刈麦》”,引发广泛关注与社会反响,光明网、中国江苏网等网媒及微信平台纷纷予以转载转发,不少读者给予较高评价。
市民顾先生称,虽然自己身为城里人,从来没有干过农活,但读到这组报道仍“倍感亲切”,因为自从小学学过白居易的《观刈麦》,时隔数十年,他如今仍能将这首诗背下来,但对诗中表达的内涵,却有着与孩提时代“死记硬背”完全不同的认知。顾先生认为,日报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写就这样的鲜活稿件,是新闻工作者优良作风的最好体现!
微信账号“明明白白”特意将报道制作成微帖予以转发,作者“明哥”在推荐词中称,这是一次“镇江报业老记握手白居易,穿越1200多年的对话”。农村长大的“明哥”表示,田园生活总是让人向往的,但农村农事却并非那么轻松,很多媒体很多记者编辑其实没有农村的概念,不辨菽麦的笑话早已司空见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媒体而言,把聚焦的目光更多投向“三农”,或许会让自己获得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省理论宣传团成员、多年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市委农办副主任朱凯生表示,“这是一组很好的报道”。他具体评价道:一是创意新。千年过去,阳光依旧,麦浪依旧,但麦收不再是旧时模样,农民境遇完全是两重天了,记者在古诗中寻找创意,关注农业生产,关心农民生活,是很好的尝试;二是细节满。细节是新闻报道的“指纹”,报道里有收割机的轰鸣、麦收费用的核算、饭桌上的争执等细节,让人印象颇深;三是情感真。记者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从哪里来——从工作理念来、从田间地头来、从促膝交流来。一件件寻常小事、一笔笔收支账目、一个个畅想愿景,笔调朴实,情感真挚,倾注了记者的浓厚情怀。
朱凯生认为,关注农业、关心农民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使命,也是党报的职责。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美化农村,不仅需要今人的科学技术和组织形式,也需要古人的悯农情怀。今天我们重温《观刈麦》,不是为了营造诗情,而是为了让《观刈麦》的情怀永远驻留心间。
润州区科技局副局长李忠曾长期在基层乡镇担任领导职务,读完这组报道后,他主动与记者取得联系,交流感悟。李忠认为,4篇系列报道主题宏大,聚焦“三农”,顺应节气,快速反应,策划稳准。以“农”说事,从不同视角勾画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华丽转身和巨大变化。报道形式生动、版面新颖,版面处理以“诗歌+资料图片+现场图片+灵动文字”形成组合,视觉冲击力超强,可观可赏。(记者 王景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