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冬养三九,夏治三伏。”7月13日是今年入伏的第一天,也意味着防治多种慢性疾病的最佳时机即将到来。与过去11年一样,市中医院提前一个多月启动了“冬病夏治”门诊预约,该院针灸科、妇科、皮肤科、呼吸科、儿科、骨伤科等6个科室开设“冬病夏治”门诊,并将于7月7日开诊,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冬病夏治”的独特疗效。
眼下,天气虽未大热,很多患有寒性病症的市民来到市中医院本部和分部,开始咨询和预约今年的“冬病夏治”。
市民李女士患有慢性咽喉炎,喉咙里的异物感常令她难受不已,想吞吞不下,想吐吐不出,尤其到了换季之时,老毛病还会加剧,吃了一大堆药也不太管用。去年,她听说“冬病夏治”对慢性疾病效果好,就到市中医院预约,经过检查,她了解到自己属于寒性体质,可以用“冬病夏治”的疗法改善病症。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治疗,当年冬天,李女士不仅不像以前那么怕冷了,咽喉炎也有所好转,也正因如此,今年还没到预约时间,她就来到市中医院,打算再次接受“冬病夏治”的治疗。
徐女士今年已是第5年为11岁的儿子飞飞预约了“冬病夏治”。飞飞自小患有哮喘,且体质偏弱,平时动不动就咳嗽,一到秋冬季节哮喘发作时,还会发展到呼吸困难,坐立难安。经过4年的“冬病夏治”后,飞飞的畏寒情况好转很多,咳嗽、气喘等症状也有了明显改善,去年一年都没有发作过,感觉到儿子身体的变化,徐女士打心眼儿里高兴,“‘冬病夏治’不仅改善了孩子的生活状态,而且方法简单,没有痛苦,所以今年我准备让孩子再巩固巩固疗效。”
记者了解到,“冬病夏治”因其增强虚寒体质人群抵御疾病的能力,近年来受到不少患者的推崇,尤以实惠、简单的“三伏贴”最受欢迎。据了解,今年是市中医院连续开展“冬病夏治”的第12个年头,从2010年的958人次到去年的2400多人次,5年来,前往该院“冬病夏治”的人数已经翻了不止1番,其中,久坐空调房、免疫力下降的年轻人增势明显,每年增长人数在10%左右。“现在人们常说‘防患于未病’,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冬病夏治’相当便捷,在医生的‘个性化治疗’下就能缓解顽疾,不痛,花钱还少。”一名咨询“冬病夏治”的年轻市民如是说。
近年来“冬病夏治”日渐火爆,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刘鸿燕认为,这得益于人们养生意识和提高和对传统医学的认可。刘鸿燕表示,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之一,中医传统贴敷疗法也已拥有3000多年临床历史。“冬病夏治”的热度持续走高,正说明中医特色“治未病”方式在不断深入人心。(汤建明 杨泠)
顺应时节,“冬病夏治”正当时
伏天敷贴帮您“逼走”寒气
随着养生观念的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已经逐渐由“治已病”转变为“未病先防”。市中医院通过对大量古籍的整理研究和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对“治未病”逐步形成了方式多、花费少的干预手段,“冬病夏治”就是其中一种独特而有效的防病、治病疗法。在对外接受“冬病夏治”预约之际,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刘鸿燕针对“冬病夏治”适用人群和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有意选择“冬病夏治”的市民提供一些参考。
“冬病夏治”适合那些人?冬季受寒时病情加重者、虚寒体质者
“冬病夏治”亦可理解为“夏治冬病”,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论》有云“春夏养阳”,意味着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旺盛,“冬病夏治”即利用这个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治疗方式,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通畅,虚寒体质得到纠正。
刘鸿燕介绍,“冬病夏治”的治疗对象为冬季受寒时病情不断反复、加重,以及畏寒的虚寒体质患者。针对这些患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从多年治疗经验来看,‘冬病夏治’治疗效果理想的病症主要有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病等,也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痹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腰腿疼痛、肩周炎、颈椎病等,有哮喘、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的小儿在经过治疗后,也能够取得不错的疗效,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等妇科疾病,也可通过中药敷贴和艾灸后得到有效治疗。
记者了解到,到市中医院预约“冬病夏治”的患者中,有不少都是“老主顾”,经过几年的坚持治疗,许多迁延不愈的病症都得到了有效减轻和控制。
不过,专家提醒,“冬病夏治”效果虽然显著,却并非人人适用。刘鸿燕说,只有阴寒体质、虚寒体质做“冬病夏治”才比较适宜,湿热或者痰湿的病症就不太适合。此外,阳气旺盛者、孕妇、2岁以下幼儿不建议尝试“冬病夏治”。患有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的人也不适宜“冬病夏治”。处于急性发病期,如发热、哮喘发病、出疹子、皮肤溃疡的患者,也不能进行治疗。因此,市民在“冬病夏治”前,应该进行咨询,请专业中医辩证体质,给予专业指导和治疗建议。
“三伏贴”需要注意什么?避免烟酒、辛辣,勿贪凉
很多人会将“冬病夏治”与“三伏贴”画上等号,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事实上,穴位敷贴仅仅是诸多“冬病夏治”方法中的一种,此外,还包括中药浸泡、中药熏蒸、艾灸、拔罐、中药药浴等治疗手段。
刘鸿燕说,在这些治疗方法中,由于穴位敷贴方便,随贴随走,尤受市民青睐。她介绍,“三伏贴”是指在夏季初伏、中伏、末伏期间,将具有温通脉络、散寒祛湿、补养阳气的中药研成细粉,调和成膏状敷贴于特定穴位上,以达到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提升机体免疫功能的效果,“今年的初伏为7月13日,中伏为7月23日,末伏为8月12日,利用‘三伏天’治疗,再加上入伏、出伏后各加强一次,效果最好。”
刘鸿燕提醒,在敷贴时,有一些要点需要注意,她说,一般药膏刚贴到皮肤上会感到凉凉的,一般药饼要贴3-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贴处会有发痒或灼热感,均属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如果这些感觉不可耐受,可自行揭除,用清水进行局部清洗,一般可自行痊愈,切勿自行抓挠,也不要自行使用药膏,以免损伤皮肤,对今后治疗造成影响。
她提醒,在敷贴药物期间,最好少做运动,避免出汗造成胶布脱落;生活中,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饮食上,注意避免食用寒凉食物、烟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影响治疗。在洗澡时,不要用力搓揉敷贴穴位,轻轻擦拭即可。如果敷贴后出现水泡,千万不要自行治疗,应前往医院就诊。
“冬病夏治”胜在远期效应坚持3-5年效果最好
刘鸿燕告诉记者,往年也有一些患者,在发烧或者病发期间到医院来要求穴位敷贴治疗,其实,急症期患者并不宜进行敷贴,这种寄望于“药到病除”的看法是不现实的。
“‘冬病夏治’3-5年为一个疗程,治疗的开始,也意味着数年之约的启动,只有在经过至少3年的连续治疗后,才能看到明显效果。”在门诊中,刘鸿燕看到一些患者因为一时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放弃治疗,她觉得非常可惜,“人们还是应该理智看待‘冬病夏治’,它更多侧重于养生,并不能替代其他治疗手段,许多冬天易发的疾病在夏天本就症状不明显,如果刚刚进行几次治疗就中途放弃,或者擅自停用原本治疗疾病的药物,均不可取。”(汤建明 杨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