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曾彰显着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地位,时至今日,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思考仍在继续。图为体验活字印刷的中国小朋友。 中国青年网记者 佟亮 摄
汉语门槛高 中外合译或是有效途径
“由于汉语的特殊性,汉学门槛很高,尤其是内容较多的作品时,外国人翻译我们的作品有很大的困难。”早在法国留学期间,董强就对此深有体会,当时的他就常帮法国的汉学家翻译汉语作品。
董强表示,翻译对于文化对外传播来讲尤其重要,一个翻译可以把一个作品变活,也可以把一个作品杀死,“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信、达、雅’,外国人翻译中文作品时很容易出现臆测性的翻译,但被翻译的内容其实关乎中国的状态与精神,其翻译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外国读者对中国的根本看法。”
董强还认为,相较而言,中国译者虽忠实原著,但较难达到“达、雅”的境界。“所以我觉得,在没有足够多能直接将中国作品翻译出去的人才时,中外合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先由中国的译者翻译达到‘信’,在此基础上由外国译者来实现‘达、雅’。”
在董强看来,目前国内翻译界的发展状况并不如意,“虽然外语人才比较多,我国的翻译人才也是以翻译外国作品的为主,能把我们自己的东西翻译出去的人并不多。”
董强是“傅雷翻译奖”的创始人之一,他表示设立该奖项就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翻译的重视。董强认为,可以从提高翻译家待遇,或在出版资助方面规定直接资助给翻译家等方式来提升和壮大翻译人才队伍。
出版社欲布局欧美 打入当地销售渠道
除去作品和翻译因素,出版商则为中国文学“走出去”铺就市场道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4年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Images公司),将借助其固有的海外销售渠道,重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建筑文化。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何夏林透露,接下来出版社将用三年时间布局欧美,向世界输出更多中国图书。
“有作品了,有书了,怎么推出去?关键是销售渠道的问题。”何夏林说。
目前中国图书的对外销售主要有两种渠道,但各有局限性。一是版权贸易,即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双方就一个出版计划达成共识,分享盈利。“版权贸易虽然可以利用对方出版社的销售渠道,但往往图书的选择比较局限,需要对方愿意出你的书才行。”
另一渠道是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在全球自建的书店,但它以销售中文图书为主,被翻译成外文的中国图书数量稀少。
所以,“怎么进入到外文书的销售渠道,直接卖我们的书,这非常关键。”何夏林表示,能否跳开外国出版社的认可、用国内的出版社出外文版中国图书,从而使之直接进入西方的主流销售渠道,这是中国出版值得深思和探索的方向。
另外,何夏林也表示,国家需加强对图书对外翻译的支持。“我们有很多好的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因为翻译后的作品产生的效益很低,单靠出版社的投入并无法长期支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