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24小时的两段文明对话 总理为中拉交流“扬帆”

发布时间:2015-05-25 17:0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24小时的两段文明对话 总理为中拉交流“扬帆”
 

当地时间5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利马出席中国—拉丁美洲文明互鉴系列活动。这是李克强在利马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参观博物展。新华社记者庞兴雷 摄

秘鲁首都利马老城一座颇具当地特色的建筑里,矗立着一块查文文化时期的石碑。石碑上的雕刻的象形文字据称记载着关于“秘鲁”这个国名最早的阐释:一个居于中央的国度。

与石碑相隔不远,一块印刷精美的展板讲述着一段来自大洋彼岸遥远东方国家的故事:何尊,酒水器,公元前1000-1100年。器底所铸铭文提到“中国”,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一词的出处。

以这样一种方式,两个同为“中原之国”的文明横跨太平洋,在这座小小的博物馆里握手、对视。

23日上午,来自孕育了5000年文明古国的中国总理在这里向两国文化界人士感叹:中国与秘鲁,“We are 老乡!”

这是李克强总理一天之内在两个拉美国家参加的第二场人文交流活动。

一天前,中国总理时隔30年首次访问哥伦比亚。在短短22个小时的行程里,李克强在繁忙经贸交流中,拿出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赴一场“阳春白雪”之约。

在这场邀请了中国和拉丁美洲知名作家、艺术家的交流研讨会上,李克强与莫言、铁凝、马利安·庞斯福德等文化界人士一起,畅谈老庄、解读李白、谈及《百年孤独》中的名段、交流文学作品里魔幻与现实的关联和意义。

大国总理,时间何其宝贵。去哪里、做什么、见了谁,无不精心安排。是什么原因让总理在拉美排出如此特别的行程?

当地时间5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利马出席中国—拉丁美洲文明互鉴系列活动。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在哥伦比亚的人文交流研讨会上,李克强引用了这句拉美谚语: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文学,和它背后代表的文明,能够发挥中拉心灵沟通的强大媒介作用。”

李克强抵达哥伦比亚的当天,正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这个日子意在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彰显和平团结。然而,中哥两国、乃至中拉之间,对彼此文明的了解却并不如此多样。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传世名作《百年孤独》是许多国人对哥伦比亚这个国家的全部理解。这位国际公认最成功的“幻想者”去世后不久,一位来自东方的作家莫言也因幻想而闻名于世。

在哥伦比亚举办的人文交流研讨会上,莫言道出了他脑海中反复幻想过的一个场景:他与马尔克斯相遇了。为了这个已经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时刻,莫言甚至已经想好自己向对方说出的第一句话。

“先生,我在梦中曾经和你喝过咖啡。但在哥伦比亚的咖啡里,有一点绿茶的味道。”

但事实上,5000年的文明古国不仅孕育了《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生长的土地上也不会只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其遗憾一场不能实现的相遇,何不去了解对方更多的“幻想者”?

这也正是在秘鲁这家博物馆举办中拉文明互鉴系列活动的初衷。

当地时间5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利马出席中国—拉丁美洲文明互鉴系列活动。这是李克强在利马考古、人类学和历史博物馆参观博物展。新华社记者庞兴雷 摄

在一块公元前1000多年前生产的纺织品前,李克强仔细察看布料纹路,感叹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基本达到现代工业所说的“40D”——作为纺织工艺上表示纤维细度的单位,D越大,说明纱线越粗。

中国总理的“发现”不仅限于此。三星堆文化的图案造型与查文文化雕刻的图形有相似之处;中国、秘鲁两个文明的早期阶段都创造了精美的黑陶制品;原产于中国的小米和秘鲁的玉米、马铃薯,已经在对方的土地上生根,共同养育人类的成长。

在哥伦比亚,文学交流启迪了当代心灵的沟通;在秘鲁,历史溯源碰撞出文明源头的对话。两场时隔不足24小时的人文交流活动重新开启了中国与拉美国家对彼此内心的探索。

今年是中哥建交第35年了。35年后,再来回顾今天这段历史,或许就如李克强在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上所说,人们不仅会记住昨天签署的经贸协议,也一定不会忘记今天中拉人文对话。“我们的合作,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和心灵的。”

文/中国日报记者 赵逸男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