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5时05分和15时36分,尼泊尔先后发生7.5级和6.2级强震。
有关专家判定,这次强烈地震仍然是尼泊尔“4·25”大地震的余震。这两次地震的位置分别是北纬27.8度、东经86.1度和北纬27.5度、东经86.1度,震源深度10千米。
翻开地图,对照经纬度,懂行的人,都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这次地震的震中,距离樟木镇仅仅只有22公里!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这两次余震发生之后的12小时中,在余震发生区域附近又接连发生3级以上余震达13次之多。其中一次,就发生在聂拉木县境内。
这次余震后,从樟木镇至友谊桥口岸道路出现数个塌方点,现已中断。余震发生时,周围山体滚石不断,樟木镇一些房屋再次被损毁,很多损毁的房屋轰然倒塌。
值得庆幸的是,此时的樟木镇,除了坚守在那里的武警边防官兵之外,早已是座空城。
樟木大转移,避免了樟木镇6000余名各族、各国群众出现更大伤亡。事实再次证明,区党委、政府当初的决策是极有预见性的。樟木大转移,必将成为我区乃至我国抗击自然灾害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亚热带小镇,去追溯她的历史与现实,去再次回忆那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
挂在天上的小镇
樟木,古称“塔觉嘎布”,藏语意为“邻近的口岸”。历史上,这里是茶马古道上一条重要的分支延长线。现在,这里是我区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
去过樟木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那就是:这实在是一座挂在天上的小镇。要说樟木挂在天上,这是从樟木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地质结构来看的。
樟木就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半山腰上,沿陡峭的山坡而建,镇里的街道就是盘山公路的“之”字型。从聂拉木来到樟木,就从青藏高原高寒干燥的气候突然来到了海拔2400米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站在友谊桥上,回望樟木,她仿佛一幅画,挂在郁郁葱葱的山腰,美丽、祥和。
从宏观地质结构上看,樟木处在世界上最大山脉的中部。这里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结合部,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地震带。
由西向东、巍峨延绵数千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里突然出现一道南北走向的峡谷。这条深深的峡谷似乎与板块构造无关,更多的可能,是沟底那条湍急的河流亿万年来切割的结果。
从具体位置来看,樟木镇所处的山谷,山高、谷深。谷间那条背靠的大山在数万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山体崩塌。樟木镇的原著居民——夏尔巴人,就把家园建在这条古滑坡带的滑坡体上。
一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冲刷着这个古镇东南侧。
一条从聂拉木流过的小河冲刷着这个古镇的下方。
一座大山高悬在古镇上方,悬崖峭壁之上,危岩高耸。
每到雨季,樟木总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滑坡和滚石。
从聂拉木通往樟木的30多公里山路,曲折蜿蜒,多半是修在大峡谷的半山腰上。遇到险峻地段,道路便在斜坡上写出一连串的“之”字。两旁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不断有兽叫鸟鸣或远或近地传来。
夏尔巴人的祖先之所以选择樟木这个位置作为家园是有原因的。樟木是这座大山之中唯一相对“平坦”的地方。
不曾想,一场大灾不期而至,幸福家园竟成绝地……
悬在眉头的小镇
2015年4月25日14点11分,一场8.1级大地震,震断了聂拉木与樟木之间的公路。成为“孤岛”的樟木与外界失联。
樟木的群众还好吗?
“目前辖区群众思想稳定,社会治安形势良好。”4月27日19时27分,在“消失”了52个小时之后,第一次从卫星电话里传来樟木的消息!
所有人还没来得及长出一口气,接踵而至的消息又使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空气凝重起来。
地震使樟木镇大约10%的房屋倒塌,几乎所有房屋受损歪斜。地震震酥了大山,樟木危机四伏,狭小的城镇内找不到合适的安身之处。余震、飞石、塌方、暴雨、泥石流又接踵而至。
这座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小镇,犹如蹩脚杂技演员指尖上的瓷器,悬在樟木人的眉头,悬在全区、全国人民眉头,更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眉头。
不抛弃,不放弃。绵绵雪山深处,有我们的同胞兄弟正在企盼救援。
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市委书记丹增朗杰的亲自指挥下,经过70多个小时的昼夜奋战,4月28日下午16时43分,通往樟木的道路抢通。
29日中午12时许,细雨。樟木镇抗震救灾协调指挥部的简易帐篷下,电话铃声响起。
聂拉木县委书记王平拿起听筒,听了一句,从椅子上跳了起来,随即对着电话重复:“是,全员马上撤离!”
在电话那头下达指令的,是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
全员撤离,马上?
因重大自然灾害威胁而撤空一座城镇,在我区是第一次,在世界地震史上也不多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故土难离。
自治区党委下决心组织全部群众撤离的决策,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及时转移撤离群众是我们在以往地震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并且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4月28日,陈全国书记指出,樟木镇和热索桥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樟木镇依山而建、山高坡陡沟深,且近期雨雪天气不断、余震频发、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尽最大努力抢通道路的同时,想尽一切办法动员组织群众撤离是当务之急。
虽说震后的樟木次生灾害危险重重,可这也是数千群众的家呀。
撤离后,万一没有再发生大的次生灾害;
万一没有再发生大的余震;
万一群众的财产因撤离受到损失:
……
除了这些众多的“万一”会使群众对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产生怀疑之外,还有一些问题也不得不提前谋划。
樟木海拔约2400米,气候宜人。
拉孜安置点海拔约4000米,桑珠孜海拔约3800米,高寒缺氧。
樟木人,尤其是老人、妇女、儿童,大多数从没有来过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在最短时间内说服群众暂时放弃家园?
群众安置期间的生产、生活怎么安排?
……
陈全国书记连夜进行部署:
要抢抓有利时机、迅速组织群众有序撤离;
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动员大家暂时到安全地区避险安置,待地质勘测结束、具备条件后再返回重建家园;
要挑选有经验的党员干部和部队官兵、准备足够车辆接载被困群众、带领组织群众转移,确保绝对安全;
要在日喀则市区设置安置点,配备好生活物资,保障好转移安置群众的生活;
29日,日喀则拉孜县城旁边的开阔平原地带,600余顶帐篷已搭建完毕。这里已经做好了迎接首批樟木镇受灾群众的准备。现场红旗猎猎,物资运输车源源而至。
这处安置点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两处大型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点之一。另一处安置点设在桑珠孜区的甲龙沟,将安置约2500名受灾群众,他们将在这里度过一年半至两年的转移安置期。
各项保障措施到位的同时,一场我区抗震救灾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撤离拉开序幕。
“人活着就有希望!”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樟木镇的干部们,驻樟木的边防武警官兵、驻村和驻寺工作队、各居委会的干部、双联户,大家一个安置点一个安置点,一个帐篷一个帐篷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经过一番动员,除个别老人,全镇居民绝大多数都同意马上撤离。
樟木镇群众相信: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不管走到哪里,党和政府的心,永远和大家紧紧相连。
丢下财产、丢下田园。樟木镇群众拉着留守边防战士的手,千叮咛、万嘱咐。
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
18时,天空下起细雨,樟木镇群众已被集中到上车地点,并且大部分已转移,只剩下空旷的街道。到29日21时30分,被困120多个小时的群众全部安全撤离樟木镇。
600多公里外,拉孜和桑珠孜安置点,温暖的帐篷里,新的被褥已经铺好,香喷喷的饭菜已经烧好……
留在心头的小镇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到安置点的樟木人,心情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说才下眉头的愁是担心生命安全,那么却上心头的愁是怎样的愁呢?
是乡愁。
政府机构、医院、银行、超市、书屋……安置点里的生活很方便,政府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纷纷向樟木镇群众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献出爱心,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尽快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鼓起勇气,重建家园。
当人们远离了地震灾害的阴影之后,对未来的担心慢慢爬上心头。和许多樟木镇群众的想法一样,桑珠孜安置点,邦居委会的格桑多吉更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
格桑多吉是夏尔巴人,50多岁,身材壮实,是个单身汉,更是个商人。开放的樟木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地震前,他正准备出境到尼泊尔去收账。
“成都那边厂子里催钱。”格桑多吉说:“做人要诚信。人受灾,账还得还。地震后,我联系了成都,告诉他们,钱我一定还。”格桑多吉做的是羽绒生意,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尼泊尔那边卖的登山装备,有许多就是他提供的。“咱中国生产的羽绒。”他伸出大拇指在记者面前晃了晃。
地震并没有夺去格桑多吉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个像大山一样坚强的汉子告诉了记者,震后,是党和政府的种种迅速行动,让受灾群众很快从灾害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格桑多吉接着说道:“不管它(地震)有多厉害,我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生意还要继续。”地震中,他的房子倒塌了。他认为,房子倒了能再盖新的,家具破了能再买好的。要说担心,那就是压在废墟里的一件宝贝——自己多年收藏的邮票。
格桑多吉的担心,很快被聂拉木县县委书记王平作出了全面肯定的回答。
“我想说的是,请大家放心!我们在樟木留足了警力,群众的财产安全是绝对有保障的!”弯腰走出帐篷。
是的,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把樟木镇群众从危险中解救出来,也一定会想各种办法把群众财产损失降到最小。只要人在,双手在,幸福生活就在。现在当务之急,是受灾群众能尽快从地震的阴影当中走出来。
是的,人在青山在。受“国旗老阿妈”影响,樟木人最懂得感恩。
在8.1级的主震发生17天之后,灾区再次发生7.5级余震。看着电视里有关余震的报道,一直挂念家中财产的格桑多吉不由得轻轻地叫了一声“阿妈”。
“现在看,转移出来的确是对的。”格桑多吉心有余悸地说,如果还在樟木,真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
在安置点里生活了十多天,格桑多吉已经度过了高原反应和震灾给他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帐篷白天热,晚上很舒服。”格桑多吉说,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党和政府动用了巨大人力、物力帮我们度过难关,这点困难还是能克服的。
现在,50多岁的格桑多吉像志愿者那样,天天在安置点里转悠,看哪里需要帮忙,哪里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不远处,几位群众正在聊天。来自聂拉木县樟木镇立新村的夏尔巴群众普尔巴说,他们正在谈将来生活的问题。
从普尔巴原来在立新村开了一家家庭旅馆,名字叫“橡树庄园”,在樟木非常有名。如果暂时回不了樟木,他准备去考察日喀则市的市场,有好的项目,就借点资金,重整旗鼓,在市里搞餐饮服务业。
普尔巴对餐饮服务业非常熟悉,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相信,既然在樟木能做成功,现在有党和政府的支持,他一定也能在日喀则取得更大的成功。
立新村村民阿旺旦增说,地震后,公安、武警、解放军和县里干部行动起来,帮助大家度过难关,保障我们有衣穿、有饭吃、有帐篷住。在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党 和政府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非常感激。我们不能没有良心,我们有手有脚,等安定好后,我准备外出打工,靠双手养活自己和全家。
像阿旺旦增这样的群众,绝不在少数。聂拉木县樟木镇雪布岗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介绍,这些天,他们已经对村里有技术的村民和愿意外出打工的村民进行了统 计,人社部门也将在近期组织开展驾驶、餐饮、技工、绘画等各种培训,让群众有一技之长,能够在外出打工中吃上技术饭,有一份收入养活自己。
“……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这是不远处一个帐篷里传出的歌曲声。
是的,灾难可以摧毁家园,却摧不毁梦想,只要有人在,有党和政府在,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午后甲龙沟,山雨欲来。一朵云彩遮住了阳光,冰冷的雨点打在脸上。几分钟后,云收雨住。夕阳下,一条七色彩虹出现在东方。
这是一条象征平安、吉祥的彩虹。(记者 孙开远 益西加措 王杰 常川 段敏 刘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