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凝聚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
——三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5-05-08 17: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随手拍”拯救家乡的河,到抗雾霾制定“行动计划”;从地球日“熄灯一小时”,到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今日中国,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共识度正在提升、公约数正在形成。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是要让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构筑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绿色谱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亟待突破,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成为转型升级的“绿色动力”。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正是实现绿色转型最深厚的土壤。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全民的高度参与。宏观层面上,很少有人会否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落实到地区发展、企业竞争和个人生活等具体问题上,生态意识却未能跟上。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如何把生态理念化为生活方式,既要富裕生活也要绿色生活?只有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次上达成共识,才能开创一个生态文明新时代。

    进一步凝聚生态共识,关键在于坚持“生态方法论”。如果一边高谈生态文明,一边却大干快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一边喊着环境保护,一边却任由非法排污弄脏空气河流土壤,已经形成的生态共识也会在空头口号中逐渐流失。明确主体功能、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健全制度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划定的,正是我们需要坚持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在行动中凝聚起共识,在共识上推进行动,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进一步凝聚生态共识,根本在于树立“生态价值观”。2014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补上行动的短板,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福建一个村子,一条禁砍禁伐的祖训管了600年,造就了195公顷的万木林。可见,运用各种方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将产生巨大的生态价值。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共识,汇集为最强大的生态合力,我们就一定能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建成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唐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