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胜利日阅兵向世界展示什么

发布时间:2015-05-07 17:4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摘要 胜利日阅兵的举行者至少是不曾忘记当年国家和民族危亡的人,是心怀忧患意识的人,有这般情怀的国家和民族,其民不可轻,其国不可辱,其领袖最可敬。

    任何一个军事大国的胜利日阅兵,总能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与之伴随而来的,则是“为何阅兵”的追问。

    胜利的滋味一旦尝过,就难以忘怀。英雄的岁月一经闯过,最值得怀念。但当胜利之后承平日久,和平之花开遍天涯,“廉颇还复当年勇否”,自然也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此时以阅兵勾起历史之问,同时也是在作历史的回答。胜利日阅兵的举行者至少是不曾忘记当年国家和民族危亡的人,是心怀忧患意识的人,有这般情怀的国家和民族,其民不可轻,其国不可辱,其领袖最可敬。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胜利日阅兵承载和被赋予的,正是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缺失了就会暮气沉沉。历史上能征善战之师终于绝境,往往从沈腰潘鬓消磨,英雄气短、气萎、气消开始。

    胜利日阅兵,则是强国之师英雄气壮的宣示。当年苏联刚刚解体不久,俄罗斯从最初的尝试到将胜利日阅兵法定化,正是为了重振、也是为了向世界昭告英雄之气,改变在国际社会多少活得有点憋屈的状况。

    在外敌入侵面前,一个国家最容易迸发无穷斗志。但当今时代,战事毕竟难以轻启,只有疯子才会想到用战争统一思想、唤起激情。因此,用法定方式定期举行胜利日阅兵,就成为一个国家激发爱国热情,将民族英雄气传承固定化、法制化的最好选择。

    古人曾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一种礼仪,表达对祖宗、前辈的恭敬之心,实质是一种怀念与精神传承;“戎”指备战与战争,当然也包括和平时期校阅军队。胜利日阅兵,一肩挑起“祀”与“戎”两件大事,既怀念英雄又展示国家武装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不同历史阶段的胜利日阅兵承载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但其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展示一个民族的英雄之气依然充沛、依然深厚、依然激荡澎湃,并以此振奋全民精神,夯实军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柱石的根基,提醒怀揣狼子野心之人不要错打如意算盘。

    在胜利日阅兵中,受阅官兵所展示的那种雄健英姿,尽显强军兴国的气势。这就如同一个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险境,只要永不放弃英勇奋斗的无畏气概,别人就一定不敢轻视他。

    胜利日阅兵,并非是要延续你死我活的仇恨,而是表达对胜利历史的纪念,对牺牲者的缅怀。换句话说,谁要是胆敢颠倒历史黑白,逆时代潮流而动,胜利者决不会答应。因此,一般人们在关注一国胜利日阅兵时,也纷纷侧目当年那个战败者的反应。

    现今的德国,早已对俄罗斯举行胜利日阅兵持平和心态,从未表示过不满。这是因为,当年希特勒妄图实现的“第三帝国”及其法西斯思想,在二战后的德国早已没有了死灰复燃的土壤。只有那些至今仍固守军国主义侵略思维的人,才会对别国举行胜利日阅兵耿耿于怀。

    就此而言,胜利日阅兵也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一面“照妖镜”。谁是真的历史反省者,谁在说一套做一套,以此观之,一目了然。胜利日阅兵从来都是重内涵多于形式的,实际上,它是当年善恶双方明面上的战争延续至今的一种暗自较劲。

    中国有句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一国胜利日阅兵组织得井井有条,所展示军力与国家地位相称,军人训练有素、军民团结一心,那么,这个国家的实力绝对不可小觑。古时议战,明臣贤将常常把敌国能人得用、事事井然、兵精粮足作为慎战的理由,原因就在于此。

    但如果一个国家的胜利日阅兵只重形式、不重内涵,摆摆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甚至弄虚作假,早晚会被人看穿老底。由此而知,胜利日阅兵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中要害关节,在于一国的智力、军力、财力等综合国力和运筹水平。

    或许有人疑问,“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阅兵岂非是将自身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摆出来让对手看个一清二楚?其实,这种顾虑大可不必。这就如同青史留名的“孟津观兵”,被后世看作为“武王伐纣”前的誓师大会;二战期间强敌压境之际,苏联军队倔强地在红场阅兵后直接开赴前线,在发挥校阅军队、展示实力的作用时,阅兵所表达的,是一种以武止戈、有备无患,强国兴军、捍卫和平的国家意志和英雄气概。

来源:国防参考 作者:  责任编辑:唐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