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传统庙会,能否“脱胎”求生存?

发布时间:2015-05-05 01:2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5月3日,宝堰镇上桥村村民黄正保家里来了满满一屋子的客人。端茶递水,寒暄唠嗑;锅前灶头,忙上忙下。这一天,不仅是黄正保家里如此热闹,全村600多户人家也大多欢如过年,可以说“户户摆宴席,家家有客来”,比起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十五——宝堰镇传统庙会形成的乡风民俗。

与黄正保“忙并快乐着”明显不同,宝堰镇集镇办主任卞成虎是“忙并紧张着”——10万余人的庙会给他带来太多的安全压力:公共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道路交通安全等等。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显得疲惫无力、不愿多说什么,只是告诉记者,很多地方(如南京栖霞、浦口)对这些自发的庙会已经开始取缔,宝堰庙会何去何从,当地政府还在观察论证中。卞成虎甚至不希望记者对宝堰庙会作任何相关报道。

庙会也称庙市,始于唐代,是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号称民俗文化“活化石”。宝堰镇的庙会同样由来已久,承载着当地群众几代人的记忆,如今,却前途未卜。

1.叫好者说:庙会是特色民俗文化,具有历史传承的价值

“砧板,七块四一斤。”泰兴人杜国平按重量卖白果树砧板,着实吸引了很多赶庙会的群众。一般一块砧板都在10斤以上,也就是要70-80元才能买到一块砧板。杜国平告诉记者,他凌晨4点就忙着出摊,一个上午已经卖掉了30多块砧板。对于当天的销售业绩,他表示满意。

对当天生意同样感到满意的还有杜国平对面卖凉帽的朱女士,受花花绿绿凉帽的吸引,她的摊位前就没有断过人。朱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是宝堰镇上的商户,庙会上的买卖比平时要好做得多。

丁角村的何老汉是上午9点多从家里出来逛庙会的,一圈逛下来,他花15块钱买了一顶竹篾帽子戴在头上。何老汉对记者说,平时店里只有草帽,竹篾帽子在当地很少见。田里油菜快要收割了,农忙就要到了,竹篾帽子要比草帽更凉爽。

除了庙会经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外,市民夏丹宇认为,庙会是农村的另一个新年,是农民在农忙之前走亲访友的好时机。在庙会上,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用品都应有尽有,方便农民选购。

家住江滨新村的朱进认为,庙会是特色民俗文化,具有历史传承的价值,应该留给子孙后代。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钱刚则表示,庙会作为城乡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经贸活动,在满足群众和谐幸福的心理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城乡物资交流、获取科技致富信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吐糟者言:文化味越来越少,商业味越来越浓

昨天凌晨4点,宝堰镇乡镇保洁员陈师傅已经清扫了3车垃圾。农历三月十五的庙会到晚上8点才结束,街道上满是垃圾。陈师傅对记者说,清扫保洁段里的这些垃圾,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行。

庙会带来的人气爆棚,在繁荣市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堵车、垃圾满地和噪音混乱等问题,这也是各地庙会屡遭诟病的原因。

一位宝堰镇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现在的庙会摊主大多是组织程度很高的“行商”,专门根据各地的黄历赶庙会,假冒伪劣产品居多,到一个地方赚一把就走,留下一地垃圾、一堆问题。他认为,取消庙会利多弊少。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取消庙会的地方并不鲜见。今年南京市栖霞、玄武、江宁、浦口一纸通告也纷纷取消庙会,有些地方庙会几乎绝迹。

市民殷海云认为,现在庙会内容已变“味”,文化味越来越少,商业味越来越浓。凡是遇到庙会,不是路堵、就是噪音,取缔庙会也在情理之中。

3.专家有话说:提高庙会文化品位,促使其脱胎换骨

一方面,由于庙会期间参会商户和市民较多,给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等带来较大压力;另一方面,传统庙会与现代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商业化痕迹严重,文化内容变俗,越来越不为现代城市所“待见”。那么,传统庙会出路何在?

从事文化旅游工作多年的刘世明认为,庙会具有宣传民俗文化的功能,各地应该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努力实现传统庙会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特色庙会文化品牌,成为发展旅游经济载体项目。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王同顺教授认为,简单地取消并不是最佳的方法,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伤害,庙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用现代的理念,对其进行引导与改造,提高庙会的文化品位,促使其脱胎换骨。毕竟,都是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不仅老百姓喜闻乐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媒体从业人员万凌云则认为,庙会管理难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不好管理,就一禁了之,这是典型的懒政。(记者 崔宁华)摄影 崔宁华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