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要想同时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转方式的目标,以往那种依靠政府行政审批配置资源、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行不通了,政府对市场的过多管控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或低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在正确认识市场的规律和作用前提下作出的重新定位。目前在很多领域,政府还是承担着资源配置的主导角色,必须通过改革,破除“管控思维”,把配置资源的权力还给市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已确立20多年,但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习惯于仅靠行政命令等方式来管理经济,习惯于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习惯于采取陈旧的计划手段、强制手段来完成收入任务。可以说,管控思维在一些干部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有的地方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大包大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经济事务,既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健康发育,又阻碍了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充分激发。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红利已尽。近年来,我国在供求关系日益复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涌现出的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基本上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此,无论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还是要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需要破除“管控思维”,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创新活力。
破除“管控思维”,就是要把政府作用的着力点放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真正形成市场和政府合理分工、推动发展的新模式。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综合服务大厅内的标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其中,“法无禁止皆可为”就是通过对企业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以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定责任必须为”就是通过制定完整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必须干什么、绝对不能干什么,以防止公权滥用,减少寻租现象。可以说,这三张清单简洁明了地廓清了政府和市场的基本边界。
破除“管控思维”,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减轻负担,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形成新的发展动力。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说到底就是要通过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不断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对于各领域不断涌现的那些创意无限的“创客”们,我们都要毫不吝啬给出自己的“点赞”和支持。
破除“管控思维”,要加强主动服务。新常态下,面对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以及融资难的问题,很多企业面临生存困境,简政放权后的政府应当更加积极作为,主动联系困难企业,深入调查研究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帮助,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能等难题,促进重点项目及时完成,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破除“管控思维”,就是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善于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应当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克服“依法办事效率太低”的错误思想,摒弃“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无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的做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当然,破除“管控思维”,并不是排斥一切管控,而是要加强和改善政府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找准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的着力点,把功夫下在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上,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真正保障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