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知名学者,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大思想——中国崛起的瓶颈与突破》、《觉悟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决策中国》。
王岐山同志指出,看待腐败问题要有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4月下旬,记者就相关话题与公方彬进行多次交流。
●反腐改善的是官场生态,提升的是官员的生活质感和人文品质,官员的好日子开始了。
●党风影响政风,政风影响民风。反腐传导到社会,将把整个民族带出功利主义的泥潭,实现人文品质的大幅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腐是一场民族灵魂救赎行动。
记者:有人说“反腐让官员的好日子结束了”,而您认为“反腐让官员的好日子开始了”。为什么?
公方彬:我不止一次听人说,反腐让官员的好日子结束了,这是一种价值判断,并且包含深厚的文化成因。如果换一种评价系统,结论相反,反腐让官员的好日子开始了。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价值观紊乱,抑或封建思想文化沉渣泛起,致使一批官员模糊甚至异化了当官的本质,又由于公权与私权的边界没有厘清,制度的篱笆没有编好,结果就是“有权就任性”。这些都极大地强化了“官本位”思想,致使腐败蔓延。
“官本位”让官员一方面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快感,但因为缺少高尚的精神追求,导致精神和物质追求失衡,人生意义和生活质感降低,再加上无限的升官欲望,无度的功利追求如影随形,终于使一些官员迷失。没有了独立人格,缺乏人文修养,只能靠感官刺激麻痹神经。原铁道部贪腐官员张曙光,自我评价“人品太差,做出这样的事情很恶心”。是什么原因让有的官员丧失人性和生活的质感?这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更是应当尽快改变的。
记者:从大历史视野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有什么新的地方?能谈谈理由吗?
公方彬:我坚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一定能够跳出“运动式”、“割韭菜”的“旧圈”,最终实现反腐的胜利。
中国历史上来势凶猛的反腐不止一次。朱元璋反腐,严厉到“扒皮抽筋点天灯”……结果怎样?都不成功。为什么?帝王反腐目的不是让官员“为人民服务”,也不是实现与人民共享利益,而是以维护“家天下”为主要目的,当腐败导致民怨沸腾,不出手便致王朝瓦解,反腐的力度是相当大的,及至政情民情和缓,反腐即消于无形,甚至帝王还要“默许”官员腐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封建史几乎等同为腐败史。
上述原因传导至全社会,便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系统,就是对腐败的极大容忍乃至强化。即使今天,不少人也没有跳出腐朽思想文化的熏染,痛恨腐败的重要原因是心理失衡:你有机会腐败,我腐败不到。既然痛恨源于失衡,一旦有上台机会,也搞腐败。这是反腐存在“割韭菜”现象的文化和社会成因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取得了明显成效,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认定本轮反腐有其不同凡响的历史地位,能够取得最终胜利,除了共产党性质宗旨内在规定性的原因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性、基础性的战略举措,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和政治保证。而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解决“不敢腐”作起点,落到“不能腐、腐不到”,最终实现“不想腐”。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大历史视野来看,坚信本次反腐能够实现新的突破,实现清廉政治。
记者:您谈道“反腐是一场民族灵魂救赎行动”,这是一个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您能展开谈谈吗?
公方彬:其实,反腐走到当下,我们应深化认识,这场反腐败斗争的意义早就超出反腐本身。
党风影响政风,政风影响民风。反腐传导到社会,将把整个民族带出功利主义的泥潭,实现人文品质的大幅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腐是一场民族灵魂救赎行动。
很长时间以来,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中国几乎很少出现光耀世界的大思想家和文化大师,相反知识界、文化界的不少人被网民调侃为“砖家”、“叫兽”。谈及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官本位”把知识阶层引向功利主义而难以自拔,比如,大学中一个处长的位置就足以把教授们搞个神魂颠倒。二是政府一些部门或管理者,对思想文化的创造关心不够,更关注将知识阶层的思想统一起来,加上权力的任性,导致思想和文化创新的空间越来越狭窄。
当反腐推向深入,公权私权必得厘清,权力边界必得明确,官员必然敬畏权力,遵从政治伦理规则。这时,全社会也终将跳出“官本位”的束缚,寻找到各自的价值实现、放飞梦想的新路径,整个民族必出现价值观和文化品质的大提升,智慧与创造力涌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能实现。(本报记者 周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