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下午镇卫生院要来给我们开健康知识讲座!”近日,刚接到通知,扬中八桥镇幸福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孙银根,就忙着在中心“奔走相告”。
“放心吧,都记得呢!”正在活动室下棋的朱国兴老人接过话茬,“按照张医生说的方法,这一个月血压控制得不错!”
老人口中的“张医生”,是该镇中心卫生院内科主任张守美,下午的健康讲座,她是主讲人。去年11月开始,她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被印在了幸福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卡上。幸福村成立了扬中第一家“医养共建工作室”,让该村1919名老人的“老有所医”,在家门口就触手可及。目前这一模式,已在该镇5家养老机构开展,有望在扬中全市推广。探索融合:基层医院+居家养老
扬中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张军分析,目前养老机构大多只能提供以养为主的服务,“吃喝拉撒睡”的问题解决了,可老人平时的医疗保健配套服务却没有跟上,“这些老人或多或少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最好能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相结合。”
针对这一情况,去年,八桥中心卫生院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探索建立了“医养共建工作室”居家养老新模式。该院院长耿兴鸿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在幸福村、长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医养共建工作室,八桥敬老院、永兴村、万福村3处的工作室正在建设中。
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确实弥补了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
以幸福村片区为例,其中孤寡、残疾、空巢老人就有83人,把医疗资源送上门犹如为他们送来了及时雨。张守美说,“我们作为家庭医生,定期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体检,做慢性病随访和指导用药、健康教育、24小时电话健康咨询,帮助他们选择适宜的就医途径。”张军总结,就是要为农村居家养老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提供“保姆式”的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该镇已经组建20多个医疗分队,与各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一对一的服务模式。运作模式:基层医生+保健员
“医养共建”虽然是个新生事物,但是八桥镇的老人们却能用亲身体会说得清、道得明,“就是有病看病、无病疗养!”在爱下棋的朱国兴看来,这个新玩意让他的晚年生活更充实。
作为服务对象,朱国兴能享受居家养老、家庭医生上门的“双重服务”。同时,他还有个保健员的身份。
八桥镇卫生院副院长奚松林说,由于家庭医生多由临床医生担当,工作量大、人手较紧,因此,他们在原先慢病自我管理小组的基础上,采用了吸纳“外援”的方式,“把具备一定基础的慢病自我管理小组成员,经过培训发展成保健员,由我们提供设备,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保健。”
朱国兴“擅长”量血压,当天关于消化道疾病防治的健康讲座结束后,村民徐乃荣、崔荷娣就捋起袖子,坐到了他跟前。此时,张守美也被村民围住,现场健康咨询。(下转2版)(上接1版)
奚松林介绍,长胜村的医养共建工作室同样采用这一双管齐下的运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也增强了村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也有困惑:人手不够+机制空白
耿兴鸿坦言,基层建医养共建工作室,压力不小!
一重压力来自人手。目前,他们将该镇划分为30多个网格、组建了20多个医疗分队,每月健康知识讲座、每季度进村随访、24小时健康咨询……这些家庭医生的职责,均由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资深护士承担,“这些医务人员本身就是医院骨干,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他们一般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也因此,在耿兴鸿坦言,目前他们所尝试的医养共建,只是浅层次的医养资源的对接,是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延伸,“我们也希望做深度融合,固定网格化、固定家庭医生,服务固定人群,除了公共卫生服务外,提供高频次的医疗服务。”
而他的希望被第二重压力局限。虽然该院率先尝试与当地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融合,但是他们只有利用内部机制对“张守美们”进行考核,“对养老机构、基层医院还没有自上而下的绩效考核,难免动力不足。”而由此又带来一个问题,虽然便民服务,让群众对基层医院的满意度大大提升,但是“浅层”的服务,并不足以改变百姓的就医格局。
不过,采访中张军也透露,扬中市还在尝试“源头”上的医养融合,“把村级卫生室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包’,建在一起,不仅能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卫生院人手、资源紧张等问题。”(通讯员 孙薇 记者 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