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点赞芦山新模式 走出一条地方为主体的重建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5-04-15 18:1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 地方负责制

    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路子——这是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负责制转变的开始。

    接过重建的“指挥棒”,四川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灾后重建委员会,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为重建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科学有序、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而雅安市则将这一系统进一步细化,“建立网格化、下沉式、专业性的重建责任管理体系,明晰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形成全市一盘棋、攻坚共克难的局面,凝聚推进重建的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为了让地方勇担重任,释放重建推进的活力,省委省政府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重建项目的审核权限下方到了地方。这一制度的细化落实,直接促进了一大批重建项目的迅速落地。

    4月11日,318国道改造雅安城区段施工现场,望着已经沿金凤山脚完成硬化的路面,雅安城投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崇波满脸笑意,这条11.82公里长的道路改造工程,总投资达11.92亿,投资及建筑难度巨大,即将于4月20日具备通车能力,并于7月20日正式开通。“318国道此前穿城而过,群众意见很大。”李崇波介绍说,工程的迅速上马,得益于审批程序的简化,“审批权限下放到了雅安市发改委,去年4月20日,经过规划论证,这项工程就正式开工了。”

    “灾后重建资金属中央资金,本至少应由省发改委审批,但在重建中,这些项目的审批权被下放到了雅安市级。”雅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实际情况,雅安市还将部分项目的审批权下放到了县级发改部门,此举大大加速了重建工程的进度。

    同样是在重建中,“自建委”和“自管委”这两个崭新的名词开始闪耀光芒,群众重建主体意识就在此处显现。“从自建委到自管委,群众实际上实现了从自建家园向社区自我管理、约束的一种转变。”在被总理点赞的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新村聚居点,该县监察局驻青龙场村白伙新村聚居点负责人王宗元如是形容这种基层民主自治方式的转变。

    事实上,仅芦山灾区就有9万余户农房需要重建,在“自建委”这一制度的推动下,受灾群众被充分调动起来,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质量,从集建议到理纠纷,自建委工作人员全程参与,村民们成为了农房建设的主体和实际的“负责人”。

    重建两年,农房重建基本告一段落,而村民们遇事就找“自建委”仲裁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相关部门顺势引导,经过民主选举,“自建委”最终沉淀成为裁决邻里纠纷等小事的基层管理机构“自管委”,在村民自治中发挥起了类似城市社区中居民小组的作用。

    家园建好了,农民们的生活问题就成为了更值得关注的焦点。走进依山而建、散居为主的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成片的猕猴桃苗正沿着搭好的水泥架生长着,再过几个月,雅安市重点打造的“国道351线百里猕猴桃走廊”又将上演“一桃难求”的热闹景象。“我们的猕猴桃都是红心果,经销商会开着车到田里来收,根本不愁销。”火炬村村民寇路群如是介绍着本地的独有风景,作为本村最大的农家乐老板,她今年也种了几十亩猕猴桃,两项加起来,每年已有40至50万元的收入。

    火炬村地处芦山县城东面,距县城2公里,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是灾后重建的示范村之一。灾后恢复重建中,火炬村鼓励农户通过自主经营和土地流转,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有3家星级农家乐、18家自主经营的民俗户,旅游产业已初具特色。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唐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