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聚焦“最后一公里”听社区干部说难题

发布时间:2015-04-11 00:5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一方面,新诉求新矛盾不断涌现,用老办法治理社区,常有左右为难、无处下手之惑;

另一方面,社区干部在短短数年之间完成了年轻化过度,70后、80后已经成为绝对主力,90后当家也不稀奇。“小干部”在带来新气息的同时,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老传统也被抛之脑后,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与“老干部”有着不小差距。

群众新诉求、时代新气息,遇上社区干部新面孔,“三新”交汇之下,互不理解之难在所难免。

新问题,老办法解不了

近日,润州区和平路街道召开了一场信息通报会,参会对象为15个社区的“一把手”。会上,有10个社区反映存在停车位纠纷,有8个社区反映物业收费困难,半数社区都在努力制止违建。10年前甚至5年前普遍存在的化粪池漫溢问题,如今只有一个社区提到,而困难户慰问、帮助就业等社区“四季歌”更是无人谈及。

社区还是那个社区,但难题已经全然不同。

一位在社区干了15年的老社区干部说,以前一到夏天,每天都能接到化粪池漫溢的投诉电话。常常是刚解决了这家,又冒出了那家。但这两年社区再无化粪池漫溢的投诉了。

以前,找社区干部的居民多数是为了找份工作,现在,找到社区的则是另外一群人。

社区最多的麻烦是停车位纠纷。其次是物业缴费纠纷。当然,还有常抓不懈的拆违工作。这三个难题,已经成了困扰社区干部的“新三难”。

“从一个侧面来说,社区难题变更,是社会进步使然。”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王永凤对“新老难题”做了对比分析。

“老大难”是温饱时期的救济难题,寻找就业机会、慰问困难户自不必说,即便是化粪池漫溢的纠纷,多数还是缺钱问题。因此这个时候,需要社区干部“广交朋友”,筹措资金,满足群众需求。这个时期,他们更像个“外交部长”。“新三难”则是小康社会的“富贵病”,钱的作用逐步下降,需要社区干部构筑自治平台、创新治理模式。这个时期,他们更像个“内阁总理”。

尽管少数社区在社会治理创新做了一些尝试,但王永凤认为,多数社区干部管理“内务”能力,不如对外公关能力,还处于转型升级的起步阶段。

新时代,老传统不能丢

解决新难题需要新办法,但绝不意味着老传统不管用。

采访中,记者在某社区恰巧碰到一位老年妇女找社区干部诉苦。只要简单一听,就知道她这个事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社区根本解决不了。而她倾诉的对象恰好是一位80后的年轻干部,“小干部”一直在给她讲政策、讲道理,而老年妇女则说着又说了回去。“小干部”越来越不耐烦,说话调门越来越高,最后发展成双方互吵。

此时,一位年纪较大的社区干部出面,将老年妇女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倒好茶、拿出零食,请她慢慢说。自始至终,“老干部”微笑倾听,并跟着她一起抱怨生活的不易。渐渐地,老人从具体的事了到家庭中的其他事,甚至说到老公的脾气不好,子女的能力不足。两个小时后,老人开开心心地起身告别。

送走老人后,“老干部”对“小干部”做了委婉的劝诫,核心意思是:很多上访户其实就是想找个人倾听自己的不幸,社区干部没时间听,他们就找到街道干部,一级一级往上找。

倾听也是一种力量。这是很多社区“老干部”做群众工作得出的传统经验。

记者采访发现,老百姓对一个干部念念不忘,可能就是对方接待他时递过一杯茶,到他家做客时没有嫌弃凳子脏。

老百姓很“感性”,做群众工作有时候“板着脸讲道理”不如“俯下身谈感情”。很多老干部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倾听群众心声的技巧。

但,一个事实是,在社区中,“60后”的“老干部”已经寥寥无几。来自市民政部门的统计,市区近千名社区工作人员,70后、80后、90后的比重已经超过80%,不少社区甚至都由80后和90后“包办”,名符其实“小鬼当家”。

“小干部”有独特特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玩得很转,而且思维活跃,新名词层出不穷,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七里甸街道万科社区的“鸟巢书屋”、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的“菜情员”等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品牌,全部出自“80后”的社区“一把手”。

不过,群众普遍反映,“小干部”也有群体“通病”。比如不擅长跟群众谈心,尤其是与老年群众聊不到一块去;喜欢坐办公室,不乐意到群众家访贫问苦;喜欢在文字上、宣传上创新,缺乏沉下去做事的耐心。

社区“老干部”可以下岗,但老干部积攒下的老传统,应该传承。 王鹏程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