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4月1日下午,镇江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2014年度新兴产业发展报告》和《2015年度前沿产业调研报告》等一批研究成果。
2014年镇江市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镇江市经信委主任薛峰介绍,全市完成工业销售7872.5亿元,同比增长10.2%;完成工业增加值1883.2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全市GDP增幅1.7和0.6个百分点,制造业发展“稳中有进,质态更优”,呈现出很多可喜变化。突出表现在“三增多三增强”上:
1.产业结构趋向高端,终端产品明显增多。以“海陆空”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和以高性能合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向技术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实现销售2065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的26.2%,其中装备制造业整机实现销售占全产业销售的20%以上;由过去的一般加工、简单仿制、低端配套逐渐演变为具有较强创新集成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有整车、整机等高端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部分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在高端产品研发实现突破。卡威汽车1万台皮卡下线,自主研发的6款新能源客车列入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公告目录。镇江船厂建造全球第一艘全电力推进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PSV)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船舶,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嘉钰新能源大功率高频开关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机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50%。
2.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单打冠军”明显增多。产业实力的整体提升驱动力,来自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和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一批技术优势明显、产品性能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市场上攻城略地。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产品173个,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6个。大全集团低压成套电器产品生产规模居于世界前列,2014年荣获中国电器工业100强第1位;沃得集团的农机产品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40%以上。天工的高合金工模具钢年产能已连续三年位列世界前三;恒神是目前我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丹阳精密合金、爱励铝业等骨干企业已成为美国GE、欧洲空客等国际知名涉航公司的认证供应商。
3. 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成果明显增多。以企业为主导、以产品为核心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新增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6家,总数达75家;新增省级以上工业品牌72个;拥有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86家,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新增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8个,总数达30个。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振兴、“工业强基”等多个专项。多家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海洋石油98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ARJ21新型支线飞机、大型运输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在碳纤维、碳化硅、特种船舶、智能电气、集成电路测试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4. “三集”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随着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我市制造业整体竞争能力不断增强,镇江的园区、集群、企业、产品在全省全国范围内辐射有力,影响扩大,品牌效应逐步凸显,“镇江制造”含金量不断提升。去年,润州高新区升格国家级高新区;丹阳创建全国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镇江列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工信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市。镇江新区获全省首家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认定。镇江香醋、扬中工程电气成为全国区域品牌试点,全省仅有3个。6家企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恒宝股份跻身全国软件百强,益海芯通过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国家认证。
5. “多元融合”助推发展,产业特色明显增强。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起步较早,力度最大,成效显著。在“两业融合”方面,我们牵头服务推进惠龙易通首创物流电商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勉励企业“要不断寻找新的商机、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坚持一条路走下去,越走越深、越走越开阔”。工信部苗圩部长、毛伟明副部长也专题赴惠龙调研指导。在“两化融合”方面。强化示范试点培育、技术推广应用,4家企业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环节的集成融合应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8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50%。在“军民融合”方面。健全完善信息互通、对上争取平台,抢抓军工投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的机遇,加快“民参军”、“军转民”。全市列统的32家涉军企业去年应税销售增长幅度达到12.8%,新增7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企业。全省首家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落户丹阳,镇江新区也被认定为省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6、工业投入力度加大,项目支撑明显增强。2014年,围绕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重点方向,组织实施100个重点项目,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149亿元,增长16.5%。60个省级新增长点全部达产达效,拉动工业销售增长4.3个百分点。出台《关于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刺激和行政推动,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入353亿元,增长33.9%。北汽镇江、中陆航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正在向千亿级规模扎实迈进。
下阶段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薛峰介绍,下一阶段,市经信委将按照国家、省、市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镇江产业特色,重点突出六个“强化”:
1 .加快培育前沿产业,强化优质增量带动。保持与先进技术的同步发展,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突破资源能源刚性约束,提升创新和转化能力,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区域竞争“边缘化”,迫切要求镇江加快发展前沿产业,超前布局“四新经济”,并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今年,我们将加大招商力度、推进在建项目、完善扶持政策、培育消费需求、加快示范应用,多方发力重点扶持我市具备较好产业基础和配套优势、初步集聚部分企业和项目、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石墨烯等前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组织编制两本报告,一方面要扩大镇江产业影响力,推介镇江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供各辖市区、各部门、各园区招商参考,按照强链、补链、延链原则,实现精准招商。
2. 深耕细作主导产业,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镇江发展实际,今年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务实推动主导产业规模扩张。高端装备制造方面,“陆”,重点服务推进北汽项目建设,确保年内第一辆车下线;推动卡威、捷诚、飞驰等重点整车制造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空”,推进航空航天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重点通过聚焦、聚集、聚力,推动中陆航星通用航空飞机整机下线,争创航空航天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海”,促进镇江船厂、新韩通、大津重工和中船动力等特色船舶和海工装备企业做特做优,提升企业盈利水平。新材料方面,围绕“助百企升级、育千亿产业”目标,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推动恒神和航科碳纤维材料、赛菲碳化硅等重点产品列入省级应用示范,大幅提高市场占有率。
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充分利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布局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创新平台、产业联盟,组织实施一批创新重大工程,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平台,确保新认定省级技术中心8家以上。组织实施重点科技创新攻关项目,加强新产品研发,新增省认定新产品30个以上。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组织实施114个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425亿元以上,增长20%。
4 . 深入推进“三集”发展,强化产业载体构建。今年,狠抓标准厂房建设,确保建设面积150万平方米以上。要坚持建招并重,抓成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以“三集”园区为主体,大力开展民资招商,确保全市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300亿元以上、新竣工标准厂房利用率达30%。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依据产业特色和发展要求,加快打造一批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科技转化、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全覆盖”。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非市场化运作园区,引入市场化手段,提高园区运作效率和运营水平。
5.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强化智能制造发展。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智能制造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我市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好,已经具备了深度融合的能力和条件,要利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机遇,实现跨越发展。主攻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年内确保新增2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组织实施20个重点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项目。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机器换人”,加快示范推广,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培育“互联网+”产业。以互联网服务为重点,搭建基础支撑、技术支持、产业孵化、政策保障“四大平台”,推进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的有机结合,加快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争取省市共建互联网产业园。
6.创新服务企业举措,强化发展环境改善。突出“关键少数”,“三百工程”是经信委服务企业重要载体,我们将聚集全系统的政策和资源,聚力服务纳税贡献“百强企业”、技改投资“百新项目”、专精特新“百佳产品”,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善企业公共服务。依托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大力量,搭建“十大专业服务平台”,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成服务“专网”升级改版,服务“专柜”配齐配强“四大专员”。化解要素供给困难。建设“大运行”网上监测平台,深化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周转贷款”受益面,完善“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帮助企业争取“直购电”政策,全力保障要素供给。构建企业信用环境。建成个人信用库,企业法人信用信息实现对社会公开查询;辖市区企业信用平台全部建成;刚性实施联合征信,广泛使用信用审查报告;强化“红黑榜”发布,多领域开展联合惩戒,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万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