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与经验
金山网讯 “我们可能没有‘701’部队这么酷,但是我们肯定比他们辛苦,我们是运动的,呵呵!”电话里说话的,是测漏队副队长李迪,这位80后小伙子神秘兮兮地说,上班准确时间不能确定,在家随时等电话通知。
前天夜里11点左右,电话来了,在一辆陈旧的灰色面包车上,记者见到了李迪,一片漆黑的车厢内,还有六名穿反光背心的队员,借着路边的灯光,记者发现他们都在闭目养神。“先好好休息,待会就不轻松了。”或许是察觉到记者的兴奋,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测漏队“元老”王万锦打了个招呼。
在丹徒新区一处几乎没有路灯的郊区马路边,面包车停了下来。“上班了。”夜已深,除了远处若隐若现的狗吠声,四周一片寂静。“这才是理想的工作环境。”测漏队员们顿时兴奋了起来,拿出听漏仪和听音杆,他们两人一组,开始对供水管网进行测漏。
巡检中,王万锦和李迪两人一前一后,沿着埋有水管的路面走着,每走两到三米,就停下脚步听一次。“听音杆和听漏仪可以放大听到的水流声,观察是否有异样,凭借的都是耐心和经验。”王万锦解释道。
成就与理解
1公里、2公里……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疲劳和困意将记者最初的兴奋一扫而光。“有情况!”看到路边出现一处巨大的积水潭,王万锦和李迪警惕起来,“这两天雨没这么大。”李迪俯下身子,带上耳机,把听漏仪放在地上,并不时变换着位置听起来,王万锦则配合地把听音杆插在水里,耳朵贴在听筒上听。“记者同志过来感觉一下。”王万锦扶着听音杆,极其细小的“嘶嘶”声传进了记者的耳朵。“只有在深夜,噪音干扰少,测漏准确度才高。”
李迪和队员们经过几次复测,仅仅凭这个简单的“嘶嘶”声,在有着29年测漏经验的王万锦协助下,大家最终确定这是一个埋在地下1米左右水泥管中的漏水点。时间已经接近凌晨1点,正当记者在为当夜取得的“收获”而心满意足时,一位队员说道,5公里外还有个疑似漏点。“昨天有噪音干扰,为了保证准确性,今天必须再去一次。”李迪说完,大家继续出发。
“比起大伏天,今天走10公里已经很舒服了。”路上,李迪告诉记者,干这份工作,最大的快乐就是,测出漏水点,然后及时修复。“去年一年就测出漏点360多处,节省了百万吨水,还有什么比这些数据,更让我们感到快乐的呢。”
至于苦处,李迪认为一年到头不论寒冬酷暑,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倒也没啥感觉了,真正的苦是另一种情形:当他们半夜进入居民生活区的时候,经常出现被当成小偷的误会;或者经常受到“如果找不准漏点,一切损失你们承担……”“你们行不行……”之类的抱怨。“所以希望社会能多点理解,我们的工作才会更快乐。” (记者 景泊 通讯员 张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