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首先要找好起点,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然后中间环节不能跑偏,不断以群众获得感来校正航向
春运时,跟车跑了趟长途。全程40多个小时,从明媚温暖的南方到天寒地冻的北方。回来时,火车上的暖气很不给劲,车厢内也就六七摄氏度,时不时还没有热水供应,旅客们一路怨言。列车工作人员也一脸无奈:机车有问题,他们也解决不了。虽说只要准备充分,就能避免水管冻住,但供水由车站负责,他们自己也在挨冻、忍受口渴。后来,到了另外一个大站换了车头,才暖和起来。
想一想,这还真不是列车服务层面能解决的事。别瞧都穿铁路制服,车站是车站,客运是客运,机务是机务,电力是电力……窗口背后的发条不止一个,提升服务说来容易做来难。按说,铁路部门内部已经改革,各有各的业务范围,责任划分比较明确。可一旦推诿责任互相扯皮,旅客也只能干瞪眼。机车的问题,一方说对方没有搞好维护,另一方则认为是对方操作有失误,都称要追究对方责任。
争执带来的闹心,也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最先一公里”不断破题,但“最后一公里”的获得感不强。还有许多难题,挡在必经之路上,拦在爬坡之顶上,成了花样繁多、一时难以捋顺的所谓“中梗阻”。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固化的利益,只有在最核心的地方,才缠绕成结;陈旧的藩篱,越深入到体制之内,才越密集成林。
两头很热闹,中间环节仍在纠缠胶着,对改革红利和政策利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耗。医家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前有这么一种龃龉:改革的痛点,群众感受非常直接。然而,对应改革的力度,却觉得不痛快。还拿铁路部门来说,尽管进行了全方位的机制体制改革,但若是无法打通中间环节,让窗口服务质量有切实的改进,群众不仅难有真实的获得感,还可能消解前期的获得。
全面深化改革,无疑是要对所有“不通”之处,进行一次全面大扫除。然而,“鼓包”处背后的内部机制,外行人未必了然。在这种局面下,除了着力消除改革的惰性,还必须警惕一种苗头:以虚晃一枪的改革,耗掉社会支持改革的热情,最终把改革带进死胡同。当前有些改革表面上积极,实则只考虑自身和内部利益调整,而未虑全局利益;只热衷于摆脱自身责任、满足少数人获益方便,而罔顾公众的长远利益。
因此,对改革的取向必须有一个兜底的评价机制,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是要排除万难的事业,必须基于无与伦比的勇气和理性,但也不能无视社会心理和情感向度。再高远的改革,也必须回到地上,切切实实考虑群众的获得感,否则就有可能失去群众支持而寸步难行,错失时机,贻误大业。
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是否真正到位、真正彻底、真正有效的标尺。这就意味着,改革首先要找好起点,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然后是中间环节不能跑偏,不断以群众获得感来校正航向,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作者为本报福建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