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今日要闻 时政

“邹家送的不是水,是精神”

发布时间:2015-03-19 14:2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缘起 善心如水为报恩

    山野松竹成林,满目苍翠。在曲兰镇前进村村支书邹永亮家中,乡亲争相向记者念叨邹家“送水史”。老人们掐指一算,第一任挑水的邹高任生于1891年。

    “那时,陡桶岭只一条小道可走。”老人们回忆,“山两边人来人往,娶亲、买卖、打柴、采茶……”

    可小道沿途没水源也无驿站,路人饥渴困顿只能忍着。1897年邹高任6岁时,衡阳双峰两地富绅捐资在山顶修起了清峻亭。

    如今,清峻亭已逾百岁,邹玉祥自己也当了爷爷。记者问起祖辈守亭挑水的初衷,他如实说:“老爷爷(邹高任之父)叫爷爷挑的。”

    当年邹氏贫寒,建亭后,乡亲凑钱帮邹家翻修了破落的旧宅。邹高任老父记恩在心,便寻思用义务挑水来回报。1906年起,15岁的邹高任按老父嘱托,在亭中置了口缸,挑起取水护亭的担子。

    “那时山道好热闹,亭子晚上也有很多人,四条长凳都坐不下。人多时一天得挑四五回,每年喝水的人不下万人。”这期间,邹高任结婚、生子、搬家、打零工,一直没舍弃这份义务挑水的善事。

    1960年,69岁的邹高任挑不动了。同村单身老人邹家俊接手挑了13年。人民公社让衡阳、双峰的几个村每年凑800斤谷和一些小钱,给邹家俊作工资。

    践诺 温良如水铭家训

    “我是1973年家俊老人搬下来后,接手挑水的。”生于1936年的邹凡轩,来到记者面前。老人身形佝偻,乡音重。

    “凡轩老爷子说,他和他父亲没读啥书,说不来‘文的’。父亲临终时要他去接手挑水,一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算是家训了!”邹永亮侧耳听完邹凡轩讲述,大声“传话”。

    原来,到1973年,800斤谷没人给了,守亭又成了“义务劳动”。父亲弥留之际,邹凡轩在床前流泪盟誓:“邹家人在一天,亭子就在一天。只要乡邻需要,我就会让亭里有水喝、有处歇!”

    盟誓容易践诺难。

    有一年冬天,天寒路滑,行人稀少,他挑水途中摔倒在地,半身湿透。“我在原地坐了半个多小时才挪得身,又担着空桶打转,重新挑一担水上来。”老人说,“答应了,就得兑现。”

    路人挑货太重,邹凡轩帮匀着挑;路人夜深奔走,他扎火把照明驱兽;亭中留宿人饿了,他从自己口粮里省碗饭;山道哪里被雨冲了、草掩了,他搬石填路、拔草整饬……

    “有一次,一个小伙挑了上百斤,一进亭就累得躺在地上。我赶紧舀水喂他,硬是灌了八瓢才缓过劲来。”邹凡轩用手比画,“八大瓢!”

    “还有一次碰到几个盗砍树木的,我一个人不敢制止,只讲了他们几句。”提到多年前的“郁闷事”,邹凡轩仍觉惭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唐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