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16年前,患有精神疾病的阿先(化名)从合肥家中外出后失踪,家人找遍周边城市,都杳无音讯。年迈的母亲常因此夜不能寐,逢年过节,总唠叨着少了个儿子;家人上街,也总习惯在人群中多看几眼,希望某一天,能在茫茫人海捕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就在昨天,这个原本不幸的故事,在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上演了完美的结局——阿先找到了!
16年,他成了家人不敢提及的痛
“原本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没想到还是被你们找到了,谢谢!谢谢!”昨天上午,来自合肥的阿琴(化名)和四弟一起,握着市救助站副站长陈爱兵的手,用颤抖的声音不住道谢。此次到镇江,他们是来接失踪16年的亲兄弟阿先回家的。
阿先的二哥阿琴称,1999年,趁着母亲劳作,当年32岁的阿先独自出门,这一走,就没有回来。之后,母亲就一直生活在痛苦中,“白天唠唠叨叨,盼着阿先能早点回家;到了晚上,就经常失眠,常常因为想阿先独自掉泪”。
阿琴说,他们一家人经济条件都不好,自己和弟弟在外打工赚钱,知道阿先失踪的消息后,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到合肥周边的城市找寻,却一直未果。这16年里,他们在路上看到乞讨人员,都会偷偷多瞄几眼,看看是不是失踪的阿先。
渐渐地,阿先成了家人不能提及的痛,“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唯独少了他,谁心里都不好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心中的希望渐渐被磨灭,“我们甚至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认为阿先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做梦也没想到十几年后在镇江还会再相见。”
1年多,救助人员终于“套”出实情
昨天上午10点多,阿先从被安置的养老院接到市救助站。当时,他一身新冬装,脸色红润,留着清爽的板寸,两个在车前等候的兄弟在与阿先相遇的那一刹那,一扫之前的紧张,抓着阿先的衣袖,一起走进救助站大厅。就在这短短几米的路上,阿琴还不时摸摸弟弟的头,帮他整理衣服,而一旁的阿先始终低着头,默不作声。
市救助站救助站受理科科长王菊龙回忆,2013年年底,有市民称在垃圾箱旁发现一名流浪人员,看上去精神不太正常,需要救助。接电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刻赶赴现场,“当时,他就坐在垃圾箱旁边,身上的军大衣破烂不堪,整个人邋里邋遢、臭气阵阵,面对询问时,也是一字不答。”在被送往医院检查后,阿先被确诊为患有精神疾病并留院进行了大半年的治疗,病情稳定后,被安置在我市一所养老机构。
“接受救助后的1年时间里,阿先几乎从未主动开口说过话,对于身边人的提问,他也只字不答。”按照以往的救助经验,只要救助对象能够开口说话,就能根据口音分辨原籍,缩小调查范围,可是由于阿先不愿说话,回家之路一直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依然坚持每周对阿先进行探望,尽可能多地引导他说话,期盼能搜集到更多相关信息。
坚持,终于赢得了转机。在一次例行探望中,阿先忽然对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出“连云(梁园)”“句容下蜀”两个地名,“会不会是连云港和句容?”虽然口音不像这两个地方的人,但是抱着一线希望,市救助站与两地警方取得联系,可惜并未找到有用线索。
线索中断,工作人员另寻他法,尝试着让阿先写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当时,阿先在纸上写下了家中三个成员的姓名,并说了一句“安徽梁园镇”,得到这些信息后,救助站立即与安徽警方联系,辗转找到阿先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的家人。至此,中断了16年的亲情终于被续上。(记者 杨泠)杨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