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晓梅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做好国家全面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
建议做好国家全面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重点,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宏观统筹和整体设计,出台配套政策。做好对各领域、各地方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分类指导,积极制定中央及地方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加强部门、地方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采访整理)
刘明康委员(中国银监会原主席)
建设积极而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
建设“创新生态体系”,首先要对创新有正确的认知,推动创新要靠积累,要靠强有力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靠包容失败的文化;其次,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从小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其创新意识,二是培养其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三是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后,推动创新要有长远的考虑和规划。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采访整理)
毛蕴诗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中小企业应“做专做精”持续创新
我在调研时发现,那些效益出众的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大致有几种途径:专注于特定技术,持续创新;通过创新提升技术价值,实现产品升级;专注于自主品牌,开发深加工产品,整合产业链条;专注于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技术领域;在管理上不断创新,持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议广大中小企业借鉴以上做法,树立“做专做精”“持续创新”的观念,务实、耐心地对待创新。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采访整理)
潘云鹤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用大数据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把握大数据科技变革重大机遇的关键在于,一方面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工程化应用,促进大数据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因此,我建议建立大数据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早布局、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庞大人口与应用市场所带来的数据资源优势,有力促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引擎的转型升级。
(光明日报记者 冯蕾采访整理)
包信和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
转型就是要“接地气”
当前,我们中科院的转型就是要“接地气”。中科院以前提出的“两个面向”是“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战略需要”,而现在补充提出的就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科研机构也要主动宣传最新研究,利用科学报告制度等手段让更多的企业了解成果,帮助企业生产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采访整理)
刘昌俊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以物联网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建议工信部等有关部委,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大中城市信息化水平提升,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建议相关部委出台扶持政策,对物联网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并成立行业协会牵头协调各环节关系,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采访整理)
宋欣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发展云制造平台抢占制高点
建议设立国家云制造重大专项,开展国家级云制造应用示范,专项的核心应是保障国家大数据的安全应用;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发布国家云制造服务平台有关标准和规范;建议设立国家级云制造认证评估机构,催生一批以云制造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光明日报记者 冯蕾采访整理)
严诚忠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
国企改革要拿出有效举措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国资、国企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目前,国企重大事项决策不够科学、规范,不同阶层收入分配差距巨大等问题引起普遍关注。希望今年能破除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保障普通职工权益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拿出有效的改革举措来。
(光明日报记者 张翼采访整理)
樊会涛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总设计师)
创新驱动需要通盘考量
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任重道远。不论是创新的战略高度、创新的主体、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的政策支持,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只有通盘考量,才能使创新驱动的发展落到实处。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采访整理)
邵鸿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
集智聚力提升参政议政质量
去年以来,九三学社中央走访了多家智库,与一些智库建立了合作关系,集智聚力、创新工作,努力提升参政议政质量。民主党派在开展调研、参政议政工作的同时,可从三个方面与智库共同开展工作:利用党派的平台优势和制度渠道优势,及时将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传送给政府;与智库合作,共同就一些重大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借鉴智库成果,进一步对某些问题深入探索、建言献策。
(光明日报记者 曲一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