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3月4日,镇江日报刊发《市旅游局急寻“船工号子”》一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昨天有3名老码头工人找到市旅游局,表示他们会喊船工号子,愿意提供相关资料,为推广镇江运河之旅做一点贡献。
据老码头工人们介绍,三四十年以前,他们在现在长江路一带的码头上工作,每天装卸搬运货物,一边喊号子,一边劳动。其中一位张宝华老人,今年65岁,退休之后还在做搬运工。据他讲,上世纪60年代末他参加工作,当年只有17岁,一直到80年代初,10多年时间都在码头上工作。当年长江路一线很多个码头,大轮船运来的都是粮食。船靠岸后,搬运工人要跳甲板上船,扛上一袋粮食,再跳甲板下船,将粮食搬运到码头,送到仓库。现在的老香逸渔港店、如意江南一片,过去都是粮仓。“跳板很窄,跳上去得有技巧,走一步,压一步,我们都是喊号子,一喊号子就跳上去了。当年的镇江码头‘声声号子震长江’。”老人说,以前的粮食都是大包装,一包202斤,喊声号子,劲一提,腰一挺,200多斤的粮食就翻上肩了。翻得不好会伤腰,劳动的技巧都在号子里。
80年代以后,镇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期,港口越来越多地用于运输矿石、散装货,码头的现代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再也找不到老码头工人扛大包的情景了。张宝华陆续换了几家工作单位,60岁退休时,工龄42年零7个月。老人身体很好,看书读报不戴眼镜。“我们喊号子是不由自主的,到现在还是见了货物就会喊。”老人说,“现在粮食都改成20斤、50斤的小包装了,我一次能扛几袋,仍然是喊着号子劳动。镇江有几千号老码头工人,年纪大的也有90多岁了。我们这些是年轻的,还想为家乡做一点贡献。” (记者 叶明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