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艾滋病,一个让人望而生畏,充满绝望和危险气息的病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个痛苦无助,在社会中保持着沉默的特殊群体。当你对这个群体唯恐避之不及,或是觉得他们离你十分遥远时,已有人与他们保持着接触长达十年之久。
“镇江好人”刘晓霞,作为我市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医生,与其他医生不同的是,她的办公桌上始终备着纸巾。因为,不少年龄在二十岁左右的男孩都曾坐在她办公桌旁的小沙发上,痛哭流涕,扬言要轻生。
10年“防艾”路上,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悲悯之心,为我市的艾滋病患者们一路呐喊着,为他们重新点亮生的希望。
10年“防艾”工作 她看见太多陌生眼泪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宣传日,各地都会发布最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人数。据悉,截至目前,全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达600余人。
1995年始,卫生战线上的刘晓霞开始从事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匆匆20年,她在办公室里看见太多陌生、年轻、稚气的脸庞泣不成声,以至于如今办公室的所有同事已养成习惯,桌上必备纸巾,以备检查结果阳性者的悲伤情绪。
刘晓霞说,前一秒还很正常的人,得知检查结果后,下一秒或许就瘫倒了。刚接触这个人群时,她只以为这是本职工作,渐渐发现,艾滋病不仅仅是身体疾病,更是一个社会病。
患者的电话不分日夜打进她的手机,她虽感不便,却理解他们的痛苦:“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到家也不会把隐私告诉家人,他们只能找我,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他们还会在圈子中传递刘晓霞的电话,她的手机总有陌生来电。
艾滋病感染者的发现,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感染者有了高危行为后,主动求询检测;二到医疗卫生机构因病就诊时检测、无偿献血时筛查或婚前医学体检等;三是各地疾控中心开展专题调查。为了了解我市艾滋病疫情和流行的危险因素,2008年,刘晓霞和同事迎着常人的不解和异样目光,来到了男男性行为人群聚集的场所开展工作。
现场开展专题调查 动员男男性行为人群检测
“目前,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约有90%的是通过性途径传播,其中男男性行为途径传播占40%。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刘晓霞说,这些年发现的案例中,有很多是20岁左右的小男孩,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2008年,刘晓霞和同事在每个月都抽出几晚加班,进入一些目标人群社区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行为干预、心理咨询和动员检测等。
作为一名女性,初入这些场所,刘晓霞并不受欢迎。她和同事只能通过聊天的方式走近他们。在此过程中,人们一听他们来意,就不再友善。可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最终还是有不少人接受了他们的服务。
她的记忆里,有一个男孩子,20岁不到,和刘晓霞聊天时,出于对他们的工作很好奇,接受了他们的服务。然而检测结果显示,他正是一名感染者。男孩性格阳光,非但没有自暴自弃,丧失生活信心,反而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一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志愿者。
信任和关心使得当初刘晓霞接触的那批目标人群中,不少人都成为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志愿者,他们在社区默默做着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艾滋病防治需家庭、学校关注 全社会应各司其职
处于花季年华的年轻人,对环境事物都感到新鲜,易被人引诱,误入歧途,学校与家庭要重视他们的交友圈。刘晓霞曾接触过一个孩子,家长得知他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为了“保护”小孩,拒绝接受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服务。在与家长多次沟通后,家长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还扬言要打他们。然而每年,刘晓霞都会照常给他家打电话关心小孩病情,几年后,当家长发现孩子确实出现了刘晓霞所说的发病期症状,才愿意与她见面。
说到这些孩子,刘晓霞字里行间都有一分痛心疾首:“艾滋病人看起来和普通人是一样的,主要区别在于患者的抵抗力逐步下降,当CD4这个指标低于一定的指数时,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的延长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感染者与他们的亲人要躲避事实?说到底,还是社会的歧视造成的。刘晓霞举例:当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在医院就诊,需要动手术时,医生很可能会以医院没有条件为他提供医疗服务为由,将他拒之门外。医院的医生都存在歧视,不难想象,社会其他领域歧视现象该是多么严重。
艾滋病知识还需普及 艾滋病感染者需要更多关爱
刘晓霞认为,消除歧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向公众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艾滋病是通过性、血液、母婴途径传播。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如握手、拥抱、共用马桶等。另外,对艾滋病人本身而言,他们是受害者,应该得到各界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爱。
近年来,通过刘晓霞团队的努力,我市在艾滋病防治方面连续四年取得了“省年终考评综合奖、全省总分第一”的优秀成绩。今年,刘晓霞还被选为“镇江好人”。
问其感想,她郑重说道:“我们总觉得艾滋病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们身边就可能存在艾滋病感染者。我们每个人总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也许是财富、也许是地位等,如果当艾滋病侵害我们的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时候,财富和地位又算得了什么?所以留下健康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如此,我作为一个防病工作者,与团队一起,为市民的健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记者 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