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如今的官塘桥路是通往城南区域必经的城市主干道。而这条路的名称来由,是因为道路东侧有一座史载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桥梁——官塘桥。在刚公布不久的第八批市级文保单位中,此桥名列其中。
据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处古桥遗址于2011年底至2012年初考古发掘,又经过多方长期保护以及实施保护工程,才得以保护到现今的完好程度。
现场 遗址就是一处文化景观
在官塘桥路中段道路东侧,有一处规模不大的露天文物遗址景观。景观处于下沉式的小广场。在遗址北侧入口处,建有一个大牌坊,书有“官塘”两个大字。沿台阶而下进入小广场,中央部位有一座桥身不大却历经百年历史的古桥。这就是官塘桥。
官塘桥遗址位于官塘桥路以东,四明河以西,原为建筑垃圾覆盖。2011年12月,因场地清理,桥面露出,部分桥体石料被破坏。当月,受市文物局委托,镇江博物馆抽调专业文物考古工作人员组成调查队,对官塘桥遗址现场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清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官塘桥由桥体、驳岸、埠头等几个部分组成。在此桥体的南侧,有“人”字形的小路分叉向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延伸,它们是历史久远的古道。
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张小军指着桥上的一处石墩说,它建于清代。专业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对官塘桥遗址现场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清理,确认所发掘的官塘桥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修理,并在桥券拱上发现刻有“光绪乙未年孟冬月重建”字体的石块。
张小军还说,现在桥面的大部分石头是官塘桥重见天日时桥上的原石,有些石头已经残缺,工作人员收集了其他石头来补充。
历史 有地名时距今已一千多年
遗址小广场东侧的石壁上,建设单位镌刻有一幅《清代官塘桥交通示意图》。张小军指着图说,官塘地名最早见于宋《嘉定镇江志》,此志同时有“官塘桥”的记载。元《至顺镇江志》对此桥也有记载。清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官塘桥在城南十里,为城南驿路。《镇江地名录》则称:官塘始于唐。这些历史记载说明,官塘桥由来已久,最早不晚于宋。
经考古人员走访调查,官塘原有两口,位于官塘桥南。官塘桥跨四明河支流,由于上世纪80年代水利建设,官塘桥段改道,官塘桥遂被废弃,又由于官塘桥路西移,石板路亦被废弃。路、桥、河渐被侵蚀,终至河道被填,桥及道路被埋。
官塘桥历代以来一直是丹阳及上党等东南方向进入镇江的要道。过官塘桥、沿石板街、经三里岗、东鸿鹤桥(孩儿桥)、岗子下(唐宋仁和门)、虎踞桥经南门(虎踞门)进入城区。官塘桥作为唐宋以来镇江东南出入镇江城的主要道路,也是地名之由来。
据知名网友、镇江文旅网负责人“华夏”说,以前的官塘桥,桥边上是居民的房子,依稀可以看到一些青石板路和桥面,石拱部分也可以看到一点点,但是不明显,“我们当时就判断这是一座古桥,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座古桥。”
据有关史料记载,此桥还留传一段镇江抗日斗争的佳话。华夏说,1937年日军打过来的时候,这地方是日军进城的必经之地,当时日军从丹阳到镇江必经过镇江南大门,因为有四平山、南山在附近,可以成为非常好的防御阵地。
“华夏”也曾听老人讲过,抗日战士在官塘桥附近构筑了阵地,对付日军的进犯,并且打退了日军。这些口碑史料,也印证了这段佳话的可靠性。
后续 树保护标志碑并请人看护
官塘桥遗址考古发掘后,保护工作也一直在进行着。当时文管部门和部分市民就建议,凡所涉建设方应当结合周边使用规划进行原址保护。这个建议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张小军指着车来车往、十分忙碌的官塘桥路说,这个城市南大门在古代也是一样的车水马龙,建设方有意避让古桥遗址,“你看,官塘桥路从现今遗址西侧紧临而过,人行道则从遗址东侧而过,使得埋在地下的遗址不因道路交通建设受到破坏。”
文旅爱好者、网友王礼刚昨天也来到现场,他说,现在有一点遗憾:“桥遗址下面如今是一潭死水,建议有关部门能够把水搞活,把遗址建设成古城的一个景点,展示镇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城市交通格局。”
张小军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这一问题。他说由于四明河已经改道,河道没有来水,另外往四明河道通的水位的高差也比较大,难以在遗址河中调水,所以就设定了人工替换水的思路,“鉴于现在水体不活,我们也将进一步和市交投公司对接,定期替换水,保证水质和观感。”
张小军还说,为了加强官塘桥遗址的长期保护和日常管理,市文广新局还准备在遗址原地树立保护标志碑,并将聘请业余文保员看护,让更多人来此了解古桥的过去和现在,彰显历史名城的文化基因。(记者 干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