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沉浸在习总书记视察镇江的喜悦之中,当我们正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之时,1月31日从中央文明办又传来喜讯:在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我市以全国排名第6名的优异成绩荣登候选公示榜,向320万镇江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回首创建之路,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文明创建不仅打造了城市的筋与骨,培育了城市的灵与魂,更凝聚了城市的血与肉,带来的是城市品质和市民文明素质的持续提升。12年艰辛的创建之路凝炼成一种发展模式,助推文明镇江铿锵前行!
动力:目标坚定下的全民创建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城市整体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科学评价,是反映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能指标”。对于正在推进“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镇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更被赋予深刻内涵——不仅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现实需要,更是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14年召开的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必须确保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在迎接国家测评动员部署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晓明再次强调:“创新实干,拧紧发条不可松,针对问题久久攻,坚决打赢文明城市创建这场硬仗,确保创成!”
正是有这样的战略定位和坚定决心,在镇江大地,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战役全面展开。
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定期研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组织领导、条块结合、资金保障、责任奖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整合资源,确保创城工作“一盘棋”,形成了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人人身上有任务,包条线、包街道、包项目。朱晓明市长带队暗访创建工作,并率领“四套班子”领导参加每月一次的“清洁家园、美化环境”全市集中行动;15名市领导每月两次赴挂钩街道现场督查,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市人大、市政协不定期组织视察、调研活动,研究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出对策建议。
各辖区、各部委办局党政“一把手”抓创建、负总责,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职责具体化、创建指标定量化,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的创城组织体系日臻完善。
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学校师生、驻镇部队官兵、社区居民,各类人群齐参战。党员、干部走进一线,哪里有创建难点、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发挥职能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街道、社区干部连续奋战,整治社区、街巷环境,进门入户宣传创建知识。
100多名市民督查员、10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21万名注册志愿者,以及数千名路段和公共场所文明引导员,把文明的种子播洒在镇江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之间,像一面面红旗,招展着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情火焰。
人们看到:京口、润州、丹徒、镇江新区作为创建主战场,克服点多、线长、面广、基础薄弱的压力,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许多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看到:公安、城管、交通、建设等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创新举措,完善城市功能,规范城市秩序,提升服务水平,满怀豪情地投入各项创建工作中,汇聚成创城工作的强大合力。
人们看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文明创建的记录是那样的催人奋进;公益广告、围墙围挡,文明创建的宣传是那样的声势浩大;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文明创建的提示是那样的温馨入目。
这就是镇江凝心聚力、全民共创的真实写照,是镇江创建模式的动力源泉。
举措:创新实干下的科学创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集中精力、花大力气争创。2012年起,创新实干成为新一轮创建的鲜明特色。
这一轮创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中央文明办部署的重点工作在镇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力提升了市民文明素养。2014年,我市的“立德行善”群众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诚信建设红黑榜制度、“时代楷模”赵亚夫先进事迹宣传等特色工作先后被中央媒体集中报道。公益广告宣传、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网络文明传播等将文明新风吹遍城乡大地。继“道德童谣”之后,“小橘灯”志愿服务、“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实践,又成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品牌。
这一轮创建,以目标责任考核为推动,文明城市各项指标全部得到分解落实。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纲要,每年年初,市政府与各辖区、各重点职能部门签订责任状,市文明委将创建任务逐条分解到所有职能单位。同时,每年梳理下达一批创建工作重点项目,用项目化推进的方式,用月考核、季测评、重点项目督查的机制,推进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这一轮创建,以网格化共建为抓手,市、区、街道、社区实现了条块结合的四级联创。全市将主城区划为89个创建网格,94个市级机关部门和省级文明单位、101个区级机关部门、16个街道全面融入网格,开展结对共创,让创建的触角延伸到大街小巷、社区家庭,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让群众得到了实惠,赢得了群众支持。
这一轮创建,以督查问责为手段,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难点问题得以根本解决。市创建办作为创建工作的指挥协调机构,培训指导、宣传发动、活动引导、督查推进等科学分工、有效衔接、高效运作。特别是会同市纪委建立了专项督查机制,对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窗口行业服务、集贸市场和未成年人教育等进行重点督查。据统计,仅2014年就督查整改群众关注的各类问题2100多项,先后四次对6个责任单位、11名责任人进行问责追究。
坚持不懈地创,锲而不舍地追,以钉钉子的精神干,历经十二年镇江人终磨亮剑。
共享:转型跨越下的民生创建
文明创建是一座城市的不懈追求,更是脚踏实地的民心工程。伴随创建工作的深化,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套餐”相继出炉,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镇江走出了一条在创建中提升、在提升中共享、在共享中认同的良性之路。
共享生态。以生态文明创建统领环境建设,是镇江文明城市创建的亮点与特色。在“生态领先”的创建中,镇江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并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精心打造“山水花园城市”,生态官塘加快建设,南山北入口建成开放;北部滨水区形成8.8平方公里的金山湖,凸显“江河交汇”的独特风貌;城区26座山体已建成19座亲近自然、视觉通透的开放式山体公园。
2014年,镇江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入选全国首批57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名单,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共享民生。“从2012年10月10日起,镇江市公交票价下调至全省最低”、“15公里以内城市公交基准价格1元”、“刷卡5折优惠,不收取空调费”。这是镇江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广大市民欣然感受着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的一项项民生改善:
56条主次干道改造提升,让中心城区实现10分钟进入快速路网、15分钟上高速。
投入70亿元,对主城区“一湖九河”进行了全面整治;“两个片区”环境整治扎实推进。
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强势推进,住房保障惠及百姓,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实现全覆盖。
南山步道、金山湖亲水平台、开放式公园广场等投入使用,为百姓锻炼、养生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全面推进公园、公交、公厕、公墓和农贸市场、停车场“四公两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共投入2.86亿元用于背街小巷和老小区改造整治,城区环境明显提升。
共享文化。“繁荣先进文化,惠及百姓千家”,镇江以全省第二的成绩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 全市建成“规范化”文化广场260个,“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及示范应用”被列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
文心讲堂、文心大舞台、文心公益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等“三送”工程走进农民身边;“欢乐家园”、“文心”艺术节、“长江音乐节”、“书香镇江、全民阅读”等活动精彩纷呈;《诗画镇江》、《茅山小道士》、《小花旦当官》等文化创作精品迭出。
西津渡文化街区建设,文宗阁、云台阁、多景楼等修建,让镇江更厚重;体育会展中心、大爱镇江志愿者展示馆及文化新“四馆”建设,让镇江更美丽。
经过文明创建沐浴后的今天,浓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成更加璀璨夺目的新镇江!
伴随着一步一个脚印的文明城市创建,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那光彩照人的金字招牌,更多的是创先争优的信心与决心,是广大市民的称赞与微笑。我们坚信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镇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邵利明 包荣军 梁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