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去年7月下旬,江科大女生徐源作为该校首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三名成员之一,和另外两名男同学满怀热情地来到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转眼在内蒙古支教的时间已过去了6个月。徐源说,赤峰虽然离家几千里,有些艰苦和不适应,但是她却享受着支教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记者从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了解到,近几年来,两所大学有300多名大学生到偏远地区支教,他们给当地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在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用这一年 做件终生难忘的事
日前的一个中午,刚在当地上完课的徐源在学校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去年7月23日,徐源带着对草原的向往来到了内蒙古。此后的几个月里,她深切感受到了那里的气候、风土人情和草原的人民的热情豪迈。从刚开始去时穿着短袖到如今的身穿夹袄,在遥远的他乡,徐源感慨万千。
去年7月,徐源从江科大毕业。虽然在大学期间参与了许多志愿活动,但是一直没能实现支教的心愿。她参加的校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团中央组织,由各高校团委在已保送研究生的毕业生中选出学生,去西部和偏远地区志愿支教一年。徐源说,当她得知有这样的活动后,就报了名,并成功入选。比起别的支教团队一两个月的假期支教,徐源说,一年的时间更能全身心投入。
“白天交给教室,而夜晚的休息时间也离不开学生宿舍。”徐源说,由于她所在的学校是寄宿制学校,检查宿舍、锁门,都是她每天固定而重复的工作。“跟着朝霞与学生们一起起床,伴着星辰与他们一起就寝,在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中,我看到了草原孩子们生活上的独立、学习上的刻苦,还有情感上的孤独。”徐源说,她所在的克什克腾旗冬天寒风凛冽,最低气温都在-20℃左右。学校老师需要经常到学生宿舍查房,防止学生发生意外。
徐源作为该支教团里唯一的一名女成员,担任八年级物理老师的同时也担任女生宿舍管理员的工作。她说,在这里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每一件事都让她很难忘。她说,支教不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责任,无论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爱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执著与崇敬,就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每天听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看着他们纯洁又渴望知识的眼神,再艰苦也是值得的。”徐源说,她正在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
远离家乡给孩子们家的温暖
跟徐源一起去内蒙古支教的江科大毕业生许智勋,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
许智勋说,支教期间最让他难忘的事,是有一次在放假之前,给学生们布置假期作业。他要求每位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几句感恩的话,并让父母作出回复。本来想借着假期,以轻松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然而,等到开学后,上交作业的寥寥无几,甚至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没能交上来。
许智勋说,当时他就觉得奇怪,还没来得及询问,就有很多学生低着头找到他说,“老师,我都两年没见过爸爸妈妈了……”看着学生们既愧疚又伤心的样子,许智勋当时心里很难过。后来,许智勋开始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情况。结果显示,他所在的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或生活在单亲家庭。很多学生经历过父母离异、家庭重组,长期缺乏家庭温暖。
经过家访,许智勋对孩子们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了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关爱,支教团启动了“我在江苏有个家”的一对一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来自江苏的爱心家庭,一对一关爱内蒙古的留守儿童,目前,已经成功结对了6对。通过爱心包裹、书信往来,这些留守儿童也有了长期的关爱来源。
谈起支教给自己最大的感受,许智勋说他现在的心智比以前成熟多了。他在大学刚毕业时,心态特别浮躁,不清楚自己以后该做什么、想做什么,很迷茫。而在支教的这段时间里,当地淳朴的孩子们教会了他许多。去年10月,他回了一趟江苏,他说,要是在之前,他会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回家机会,但是他在回到江苏后,心里却一直想着内蒙古的孩子们,这也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那种“明明身在家乡,却心系远方”的感觉。
那些孩子带来一段美好的回忆
去年暑假,江苏大学能动学院学生毛莎莎和江大“大眼睛”公益支教团队的队友们,来到了安徽金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毛莎莎说,支教的经历中收获的比他付出的要多得多。毛莎莎说,支教结束的那一天,他哭了。
毛莎莎回忆,在支教生活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生活条件简陋、资源匮乏,生活很是艰辛。但在那里,可以改变许多不良习惯,比如熬夜上网、玩手机等,也养成了早睡早起、每天记笔记的好习惯。
在支教过程中,毛莎莎担任美术老师兼低年级班主任。在面对学生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和有些过分活泼的表现时,毛莎莎说刚开始他着实头疼与无奈。毛莎莎说,低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通过对他们上课的表现、下课的课外活动表现来看,很多学生都有内向、封闭的倾向。因此,除了重视学习,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很重要。为此,毛莎莎还特意给班级的学生们定了一个口号“天天向上”,在每天点到的时候,带着他们一起面向太阳,用最大的声音喊上三遍。
由于班里的学生大多是一到三年级,年龄很小,作为班主任,毛莎莎还把学生们日常良好习惯的养成当成支教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毛莎莎说,支教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体验生活,可以说是奉献爱心,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在“大眼睛”公益支教团队中,他觉得每名队友都是同甘共苦的好兄弟、好姐妹。
爱心使者把大爱精神传得更远
谈起大学生支教,江大校团委副书记叶涛介绍,原先在江大,有些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会去一些稍微偏远或者是条件落后的地区。2010年开始,江大正式从学校层面开始有组织地指导大学生支教团队,为他们提供安全知识和相关支教方面的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支教经费。叶涛说,目前江大有三支校级大学生支教团队,分别是“爱暖西吉”支教团队、“大眼睛”公益支教团队和“邵仲义”支教团。除“邵仲义”支教团是去年6月新成立的外,其余两支都是从2010年开始至今,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已近200人次。
“大学生们通过支教,除了带给那些孩子们知识,还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叶涛说,从个人层面上看,这些参加支教的大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微行动,为中国梦汇聚力量,同时也把镇江这座大爱之城、江大爱心老人邵仲义的大爱精神,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叶涛还说,虽然短时间内的教学并不能让孩子们的成绩有多快的提升,但是能告诉孩子们外面的世界有什么,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这么多年来,江大的这些支教团队都是扎根在同一个地方,服务于一方人民,真正做到了让中国梦的种子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记者 孙晨飞)(摄影:徐源 毛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