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人的大课,得上十几场
金山网讯 这些学员大部分是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有本村的,有邻村的,还有从溧水、金坛来的;有农民,也有在这里投资葡萄园的商人。合作社的小楼,楼上楼下几间屋子,只能容纳三四百人。培训一堂课,1000多学员得划片区分三个批次教学,每批楼上楼下得几个老师一起教课。
这里俨然一所“葡萄学校”——各种种植葡萄需要的设备材料应有尽有,课程针对不同人群,活学活用。有1000多人都得学的“必修课”,也有为技术能手开设的“提高班”,还有为新加入社员专设的培训课。培训一次,要教2个小时理论,再到田头实践半小时。理论课,放录像、幻灯片,讲给农民听;实践课,做给农民看。
“我听不懂,但看他做了我就懂了。”丁庄村果农严守信大妈一字不识,18年来她坚持每期都上培训班,风雨无阻。每次听课,严大妈都要看农技专家在葡萄园里怎么套袋,怎么修枝,边看边学。后来,儿子也学种植葡萄,娘俩的葡萄园发展到14亩。
“春天教育苗,夏天教疏果、套袋,秋季教采摘,冬季教剪枝……”依据一年四季葡萄种植的技术要点,每年培训总要排十几期。除了根据葡萄生长的特殊季节授课,市农科所的研究员芮东明还会赶在天气变化影响葡萄之前讲解技术,避免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损失。
谈及培训班带来的好处,丁庄村的陈志云喜不胜收,他的15亩葡萄园每亩销售额达12000元,前几年发展的农家乐也办得有声有色,从农民变成了“小老板”。
培训课把农民“拧”在一起
这个学种葡萄的培训班有年头了,芮东明在这个村教了二十几年。1991年,农民方继生屡屡创业失败,找他学技术,组织村里一些爱学农技的农民办“夜校”。四五年后,大伙儿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邀请日本专家早川先生来教农技,从日本引进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租了两间小学教室办培训班,一百多人听课。掌握了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种植的葡萄口感好、品质佳,打响了“老方葡萄”品牌,慕名而来学技术的农民多了起来,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发展到现在有社员1398户,创建了丘陵山区优质、高效、无公害葡萄栽培技术体系,建成了江苏省第一个万亩葡萄示范基地。
据统计,葡萄种植户人均纯收入20600元,葡萄园年产量达1万多吨,年销售总额1.096亿元。合作社从生产管理到市场销售实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药供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这都得靠培训班,把农民们拧在一起,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理念。
老方的葡萄园也是最好的教材,现在大面积种植的巨峰、夏黑、金手指等五六个葡萄品种种植技术成熟,常年向外推广,小面积试种了七八个新品种,正在探索适合丘陵岗坡气候水土的种植方法,提升防治病虫害的技术。
修剪工就是农民的培训教师
近十年来,丁庄渐渐有了一支修剪队,每年冬季外出为农民剪枝,向农民传授技术,这支“核心技术团队”现在发展到100多人。
“没有技术当靠山,农民怎么致富?”合作社社员赵阳是丁庄村的老支书,他记得过去种植小麦、水稻、玉米,一年忙下来,一亩地的收益只有一两千元。“种葡萄收益高,一亩毛收入总有万元,刨去各项成本开支,净收入也有7000元。”老人除了种葡萄,冬季农闲时还带了一支十几人的修剪队,专门帮农户上门修剪,按工计酬。有时也开培训班。“一遍一遍做给他们看,得把他们教会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才有保障,老方葡萄品牌才能叫得响。”
“冬季剪枝技术含量最高,影响来年的生产,枝条不能剪坏了。”方继生去世后,他的儿子方应明接班管理合作社培训班,他专门为这些技术骨干,开设了培训小课,邀请芮东明给学员们把关打分,合格的人才能外出剪枝。现在,丁庄村的这100多位“老师”正忙着跑乡镇,下田头,甚至在苏北、安徽等地,你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故事。(叶明旻 马原 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