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吹响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角,公路科技也借这股浩荡东风,乘势而上。那时的镇江,不知道是谁先提出一个建议,既然要发展科技事业,一定要有个组织才行,这样就可以动员公路行业的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1979年底,镇江市公路学会正式成立。这个在春潮涌动岁月里成立的学术研究性、公益性社会团体,成为我市公路交通科学技术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创了一段发展与创新的传奇。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首位的工作。”在镇江市公路学会理事长李坚看来,只有通过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平台,将广大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组织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知识传播和应用,促进公路交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公路交通科技人才的成长和科技创新。2014年3月,学会举办了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王新泉教授所做的《建筑行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性思维与工法专利开发》讲座;7月,学会与市规划协会联合举办“新型城市交通理念”学术讲座,新加坡城市交通国际学院总裁、院长罗兆广就新加坡一体化城市交通的特色和在公共交通管理方面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8月中旬,市公路学会开展“科技援疆”活动,派出交通运输系统5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赴新疆农四师进行交流讲学;9月,学会与市交通运输局纪委联合举办了《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专题讲座……一年间,公路学会积极主办、承办各类学术讲座20次,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11次,举办各类培训9次,参加人数达2600余人次。
仅仅促进公路科技工作者的交流,这还远远不够,镇江公路学会将触角迅速扩展开来。“公路科技的发展,需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李坚告诉记者,学会各会员单位通过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结合生产、工程实际,广泛进行科研创新、调查研究,加大了公路交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一直以来,城市道路红绿灯交叉口容易形成车辙现象。学会成员单位之一的镇江市公路管理处,通过与江苏东交咨询公司合作,进行《抗车辙型彩色半硬层路面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对试验段S243丹徒段(S243与长香路交叉口)、S241丹徒黄墟红绿灯交叉口进行跟踪观察,对路用指标进行研究,技术效果十分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在去年8月,这一课题通过市科技局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而针对少数建筑施工方,以假数据、假资料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学会另一成员单位--市路桥工程总公司,在项目《TY-21标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中,以沥青混合料从拌和生产到施工现场管理的全过程作为管理对象,充分利用基于物联网架构的传感技术和基于2G和3G的传输技术,将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施工过程等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采用无线网络传输,通过通信模块及时上报到服务器,实现各方对工程质量的动态控制。这一研究实现了沥青路面质量智能监管的目的,降低后期运营养护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都只是镇江公路学会科研硕果累累的一个缩影。据李坚介绍,学会去年科技创新项目立项20个,完成12个,一批具有显著效益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得以应用。
高速公路、跨海大桥、越江大桥、国省道干线、农村公路……如火如荼的道路桥梁建设现场,无数科技工作者披星戴月奋战在最前线,他们都是公路学会最宝贵的财富。“科技人才荟萃,是学会一大优势,我们必须最大化发挥他们的作用。”李坚介绍,去年以来学会组织骨干,为在建改建干线公路提供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工程建设管理难题。他举例说,去年10月,学会技术咨询部深入工程建设一线,采取现场指导、集中审议、参与研究等咨询服务方式,对交通工程委员会的咨询项目“S340镇江段安保工程技术方案”开展专家咨询,对设计图纸、施工方案、交通组织方案等进行专家论证和审查,“参加咨询的专家都对技术方案提出了严谨科学的建议和意见,指导S340安保工程实施。”
作为改革开放后镇江较早成立的社团组织,镇江市公路学会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共吸纳会员单位47个,涉及交通建设、公路管理、教研、设计、监理、养护、运输、机械、建筑、规划、园林、法律、智能等多个行业领域。如今,伴随新年的到来,镇江市公路学会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交通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事业发展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李溟 鲍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