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一段历史,一棵树一段城市记忆。江苏省最早的柏油马路,70多年的参天梧桐树——大西路这些历史文化的符号,凝固着镇江这座城市的风雨沧桑,同时也不断唤醒着市民对城市的记忆。
如何留存城市记忆?又如何在改造中让老路重新绽放光彩?市住建局在大西路的改造中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由此,在商业核心区和西津渡片区之间,承接山水资源,融合现代发展,传承城市文化的大西路就成了城市发展中旧城老路改造中的靓丽一笔。
留住文化基因,酿造历史味道
老大西路是机非混行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不适应城市次干道的要求,道路拓宽势在必行。然而面对破旧的大西路,如何将这条路最有保护价值的部分保存下来,将文化从陈旧的“外衣”下剥离下来,并赋予它新的魅力,镇江住建人在努力着。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在大西路那儿玩,路两边高大浓密的梧桐树依然记忆深刻。”正如许多市民所说,大西路的梧桐是其特色标志,并逐渐成为了大西路的文化符号。因此,留存这些文化基因,配合“民国风”设计成为建设者们的共同选择和定位。
“在大西路的拓宽改造方案中,从道路的走向、花池的设计,甚至车道的设计,都是以保留梧桐树为前提的。”市干道办陈静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为了保留下梧桐树,道路设计之初,就决定道路主要向北拓宽,将原来的路边梧桐树变成中分带的绿花树木。既保留下老树,又充分利用其绿化美化功能。如今,保留108棵苍劲古拙、饱经风霜的梧桐树,有的直径达80厘米以上,挺立在道路中央,成为这条道路最美的风景。
“不砍不挪,实际施工中我们也面临着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采访中陈静说:“有时候树木因为不在正中间,我们在施工时会对中分带进行一些微调,把这些树包裹进来;大西路的花池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更高一些,这是因为路基调整之后,一部分梧桐树的树根暴露出来,为了保护这些老树,所以专门设计这种很高的花池。而大西路紧邻电力路段少了一侧的机非分隔带,不惜牺牲道路的均衡性,就是为了留下那一段十多棵梧桐树。
为了配合这些梧桐,建设者们还精心将民国建筑风融合进了道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突出的一点是对灰色调的运用,人行道铺设摒弃了花岗岩,采用了专门烧制的灰色调的陶土砖;连道路栏杆、路灯杆也选用了别具一格的灰色,三角绿地还配置了复古风格的宫廷灯,绿带路牙采用了蘑菇石,更具有江南韵味……
“虽然都是梧桐树,大西路的梧桐,更老,更苍劲,配合这种灰调显得更有历史沧桑的味道。而另一条路--双井路的梧桐树,则更年轻一些,靠河岸,配合河滨公园的绿色,所以显得更清新优雅,这两条路仿佛兄妹一样,一条庄重大气,一条柔美淡雅,风格既统一,又相得益彰,是镇江城市最有味道的路。”走上宽阔的新路,市民们如此感叹。
精心打造景观,舒展生态之美
今天,所有道路建设已经不再只是为了满足简单的通行要求,而是要把山水地理禀赋、自然资源和现代时尚融合在一起,成为行走中可见的美丽风光带。所以,在大西路的建设中,建设者们将水、树、花、绿地与历史元素糅合,呈现出的山水、绿化与时尚相辉映全新的道路风貌。
特别是重要景观节点上:充分运用花、草、树的组团,修建一个四季色彩分明的绿化带,同时配以庭院式路灯,构筑让市民悠闲休憩之地;拓宽新建的老西门桥,俨然成了一个绝佳的观景平台,古运河两岸风光尽揽怀中,碧绿的流水穿桥而过,站在桥上看风景,看山、看水、看古民居,看如意江南,如画风景令人流连……
“大西路改造一直把生态美放在突出位置。大西路的三角绿化带,位于商业核心区,当时拆迁花了很大代价,可谓是寸土寸金,但是并没有开发为商业用途,而是建了一个公共绿地。”陈静说:“大西路的绿化量非常大,已初显林荫大道风采,一树一花,一河一桥,舒展的是生态之美。”
精心施工管理,润泽民生需求
道路改造其实就是在调整人与城市、人与建筑的关系,所以为人服务,满足民生需求是大西路改造中建设者始终坚持的方向。
大西路紧邻商业区,道路两侧的企业和居民很多,为了听取民意、沟通情况,市住建部门、干道办在开工前召开了沿线单位和群众代表的恳谈会,就如何保证沿线单位车辆正常出入、商铺如何正常运营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进行协调,并在建设中与多个相关单位建立起了一种互信关系。
“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管线保护,基本没有影响到周边居民生活”大西路地下工程完工,建设者们这样自豪地说。大西路的地下管网犹如蜘蛛网,年代久远,几经修整,一部分地下管线甚至都没有留下施工图纸。如何在改造过程中不影响市民生活,保证周边片区水、电、气的正常供应,建设者们探索出了新方法。“探坑”成为建设们的首选,每隔一段距离挖一个宽5米,深2米的探坑,让各种管线充分暴露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开沟槽时则要求水电气等多家单位的监护人员到岗,进行监护。挖掘的过程中,则采用一人挖一人观察的方法推进工程,为了避让老管网,甚至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就是在这精细地一挖一掏之中,我们的民生需求得到了保障。
建设者们在进行地下管网建设的同时,也体现着城市的“良心”。老大西路地下管网并没有实现雨污分流,给群众生活和周边环境都带来了压力。为了方便居民生活,改造中,建设者对地下管网全部进行了重新铺设。“大西路一半的工程量都在地下。各种管网线路有20多种,所有巷子口都预留了接口。例如雨污分流管的接口,虽然目前老小区无法实现雨污分流,做了可能也看不见效果,但我们要对未来负责,要对老百姓负责,这些地下工程我们都要做到位。”陈静说。(司马珂 张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