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去年以来,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市以“改革创新、稳中奋进”的总体要求,主动应对宏观经济新常态,全力推进“产业强市”的现代化战略实施,全市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据初步统计,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60.9亿元,增长10.9%,增幅列全省第2位,同比进1位,全年预计增长10.5%以上,超人代会目标0.5个百分点;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1亿元,增长22.1%,列全省第5位,预计全年增长22%左右,继续保持全省位次。进入第四季度后,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稳中向好的态势。
坚持产业强市 转型升级迈出铿锵步伐
上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惠龙港,调研我市物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90后员工张秋去年7月刚从大连艺术学院毕业,为习近平演示了平时的工作流程。呼叫中心内,还有很多和张秋一样幸运的话务员,他们以年轻人特有的朝气欢呼,向总书记问好,争相汇报自己的工作。
这个令人激动的场景,也是镇江加快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突出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市坚持产业强市,做强主导产业,做大产业集群,不断夯实转型升级平台,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全省率先建立产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的高效推进机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制定出台了《产业强市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牵头构建了“一委四组一室”的高效推进机制。出台实施《镇江市产业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综合评估工作办法》,先后对全市15个产业项目开展了综合评估。
去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6%,列全省第5位,全年预计达到44.5%,继续保持全省第5位;1-10月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6亿元,增长29.1%,居全省第1位。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去年全年共计获得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类资金1.14亿元,项目数和资金均位居全省前列。
加快园区建设 推进“三集”发展
全市去年全方位引导企业、项目、要素向现有园区和基地集中,促进制造业园区向产业配套、专业协作、集约高效、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并创新开展了产业“三集”园区市场化运作试点工作。“三集”发展的坚持,让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三集”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研究制定了《产业“三集”发展绩效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了园区市场化运作、公共展示平台建设和“三集”发展督查工作意见等系列文件,高效运转的“三集”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载体建设水平取得明显提升。全市“三集”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和“321”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加快推进,明确了丹阳眼镜城等6家园区开展市场化运作试点,扬中智能电器产业园等一批园区精品展示平台顺利建成,园区招商服务团队进一步健全,80个“三集”园区的承载能力获得显著提升。预计全年 “三集”园区的产值(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增长将达到15%左右。
重点载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瑞生态产业园正式开园,镇江高新区顺利获批,镇江综保区升级工作获得国家发改委明确支持;指导5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完成规划修编,积极争取大港综合物流园、丹徒汽车产业园等7家园区创建省级载体,重点载体支撑引领效应进一步放大。
行政审批“马上办”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去年1月21日,在南京出席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镇江市市长朱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结合政府工作实际,在镇江推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实践,着力深化改革、机制创新,特别是要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把镇江打造成一个行政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收费最低的城市。
一年过去,镇江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面对活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镇江侧重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以政府权力的正面清单规范行政行为,以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激发市场活力。
先后取消和下放了30项审批事项,核准目录减少20项,压缩超过三分之一;最大限度将市本级3大类18项行政权力下放至辖市区,项目审批效率显著提升。
另外,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实施意见》,将7项企业投资项目前置评估环节由串联运行改为并联运行,同时创新提出了水土保持、地质灾害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区域评估模式,缩短项目单位审批时限2/3以上。
审批效率的提高,进一步改善了镇江的投资环境。项目争取成效显著。积极争取16个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数居全省第4位,已有14个项目获得省以上审批,项目数位居全省前列,争取10个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首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项目,为多元化项目投融资方式、破解项目要素制约发挥了积极作用。
重大项目建设氛围不断浓厚。北汽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中路航星项目、江苏历史文化产业园项目推进顺利,惠龙E通电商平台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行。去年1-10月份,213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79.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4.3%,超序时进度1个百分点。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初步设计方案已通过中铁总公司审查,即将上报国家发改委;312国道城区改线已正式开工,完成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前期调研,265省道镇江段、357省道丹阳至常州机场段等一批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批复;宁句轨道交通、镇江至禄口机场快速路等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
深化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动力
镇江一家轮胎橡胶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我们企业正处于发展壮大时期,这几年受经济形势影响利润不是太高,连续3年维持在7万-10万之间,企业压力很大。这次估计能够让我们企业少缴所得税9000多元,将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对于发展期的小微企业,这项政策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这位负责人所言,正是始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市根据国家统一部布署的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一大批小微企业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在培育民营经济方面,我市出台民营经济“16条”,推进民营企业“三化”改造,在放宽准入方面提出了优惠政策,激活民营经济活力。
加快军民融合中,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军民结合产业开花结果,全年33家列统企业应税增长13.7%,并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1个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示范区。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军民融合发展的特色做法和显著成效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高度肯定,并在全省专题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同时,推进绿色发展。利用国家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机遇,加大向上争取,推进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试验区创建,得到了工信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工信部节能司高云虎司长亲临镇江调研指导。
一方面,我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完善扶持实体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对上争取再创佳绩。在基础设施、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农林水利和循环经济等方面,共指导95个项目获得国家、省级资金7.4亿元(另有配合交通局争取基础设施专项资金9.9亿元),帮助企业争取农产品进口配额13700吨。
此外,去年全年组织市领导“帮困解难服务季”、企业家沙龙、企业家圆桌会议、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等20多场活动,共梳理企业反映问题198个,目前已经完成和正在推进185个,问题解决率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企业帮扶的平台模式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