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润州区官塘桥街道秀山美苑小区的失地农民鲍荣明,今年54岁,在市区一家工业品城当保安,昨天轮到他上中班。上午9点半,他出了门,刚到小区门口,看到LED“岗位助手”在闪,老鲍停了下来。“五险一金,工资1800-2200元/月……”随着显示屏上招聘信息滚动,老鲍不住地点头。
“岗位助手”的到来,对于早就动了跳槽心思,却苦于没门路的老鲍而言,来得正是时候。“这么一看,自己还挺吃香,这么多选择。”这时,同是被征地的朱秋荣、廖家剑也围了上来,“待遇还可以”“谁有笔?我抄个电话号码给我儿子看看”……近百个工作岗位信息,更坚定了老鲍跳槽的决心,他转身给妻子刘梅珍打电话:“去给我报个名。”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像鲍荣明这样的被征地农民,在润州区超过了1.5万人,目前1023人未实现就业,其中358人有就业愿望。“像我们这种四五十岁的,又没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就巧的工作。”妻子刘梅珍并不赞同丈夫这把年纪换工作的“疯狂举动”。
妻子的担心并非没有来由。润州区就业管理中心主任戈新苏也证实:“‘4050’人员因年龄大、缺乏技能,再就业困难,是重点服务对象。”他坦言,尽管一年到头各类招聘会不少,但是常常卡在进村入户这“最后一公里”,“传统就业市场难进社区、时效性差、不接地气,造成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失地农民安置小区很容易成为‘到不了的地方’。”
如何解开这道“不等式”?
去年12月,润州区人社局投入4万多元,分别在凤凰家园、秀山美苑、富润华庭、滨江新城4个集中安置小区,安装LED户外显示设备。由他们统一收集岗位信息,经筛选后,每半个月向各社区(村)人社服务站,发布符合失地农民特点的“有效信息”。当天,记者在现场也留意到,“岗位助手”所发布的就业信息中,服务员、操作工等易上手的工种占了大头。
“没想到,我这么吃香!”找到存在感的“鲍荣明们”还不知道,“岗位助手”其实“不是一块显示屏在战斗”,进村入社区的“微招聘”,也缩短了“最后一公里”的距离。
不情愿的刘梅珍,还是答应帮丈夫去报名,上午十点多,刚下楼就碰上了区里和官塘桥街道送上门的“微招聘”。“镇江农批市场招保安,有保险……”现场的100多个就业信息,很快让她改变了态度,“给我张表格。”
事实上,该区人社部门一直在对“不等式”进行探索。“像这样的‘微招聘’,就是对‘化整为零’的尝试。”现场负责人夏云解释,整和零的关系,就是将传统的集中招聘,分解到街道、园区、社区,把有效信息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村村都有创业就业联络员,搭起供需对接的桥梁。”
相比于鲍荣明找到存在感的满足,拆迁户刘兴祥的幸福感来得更实在。上月底,他已经通过“岗位助手”,在一家机械厂找到工作,“不需要东奔西跑,托你托他。”老刘说,找工作他也有“门路”。
“岗位助手”进驻各安置小区仅一个月,已发布就业信息900多条,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监察维权等信息和政策150余条,帮助28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记者 朱婕 通讯员 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