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每月发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捐出100元

发布时间:2014-12-13 00:3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在镇江市金色晚年康复养老中心,记者见到了赵昌奇老人。老人今年已73岁高龄,因为最近几年得了几场大病,显得有些点苍老,走路也不太利索。“赵老,你最近身体怎么样啊?”一起前来的金山街道润州山路社区书记干华锋一边将给老人买的水果、零食等递给他,一边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赵老坚持做好事那么多年,现在搬到养老中心住了,我们社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看看他,好人应该有好报。”干华锋说。

他每月发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捐出100元

今年73岁的赵昌奇老人出生于上海,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宝鸡“支内”,1987年调动到原镇江半导体厂工作。“2007年党的十七大闭幕后,我就在想现在我的生活条件好点了,可以帮助别人了,我应该做点事情。”那一年,赵老的退休工资是1100元,在“精打细算”了一番之后,赵老觉得每个月捐100元钱在他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想到做到,当月赵昌奇就从自己的退休工资中拿出了100元送到了社区,并且和当时的社区负责人“约法三章”:希望他们把钱转交给慈善部门,或利用他捐的这些钱帮助社区里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不管捐给谁,都不要让当事人知道是他捐的。“我不希望让被捐助的人有什么心理负担,我希望如果被捐助人要感激的话,应该是感激这个社会,而不是我个人。”

从那之后,赵老每个月都会准时把100元送到社区,无论刮风下雨。

2008年初的一天,雪下得特别大,天气特别冷,路面上结了厚厚的冰,又到了赵昌奇领工资的日子,这样的天气,社区里的工作人员都以为赵老不会来了。可是让人意外的是,赵老准时出现在了社区。“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2004年就在润州山路社区工作的周青说起那天的情景还是很感慨。事后他们才知道,本来十多分钟的路,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滑走了半个多小时。

工资涨了,他把自己的捐款“额度”提高到了200元

在他坚持捐款一段时间之后,社区负责人曾经找他谈过一次话,考虑到老人的退休工资并不高,社区希望他量力而行,不要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赵昌奇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服了别人:“其实退休工资就像去市场买肉吃,1斤够吃了,9两也没少吃多少,所以捐100块钱,对我的生活没影响。”

赵昌奇不仅没有停止捐款,2011年3月的时候,赵昌奇认识了红梅托老院的一个脑瘫孩子。据托老院的人说,孩子的父母都未曾出现过,只有一个爷爷每月来缴纳部分费用。赵昌奇找到托老院的负责人,提出每月帮助孩子支付100元费用。

“这个钱我能够承受的起。”原来,2011年的时候赵昌奇的退休工资涨到了1600元,虽然生活成本也在上涨,但是“算计”了一下,老人觉得自己在每月通过社区捐助100元之余还有能力再帮助这个孩子100元,这样赵昌奇将自己每月固定的捐款“额度”提高到了200元。

“说实话,不少人说过我是‘十三点’,自己的收入也不高,还每月拿出这么多钱捐款。不过我是这么想的: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打的去吧。”对于别人的不理解,赵昌奇一笑置之。

在养老中心,他依然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

2013年7月份,赵昌奇“被迫”搬进了位于京岘山附近的镇江市金色晚年康复养老中心。原来,2012年9月份的时候,赵昌奇有一次在家中不慎摔倒,整整在地上躺了十六个小时,才艰难地摸到电话联系上了家人,随后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考虑到平时独自在家比较危险,经过综合考虑之后,赵昌奇搬到了养老中心。

但是在搬去养老中心之前,赵昌奇没有忘记捐款的事,“搬家”前一天,他分别给社区和红梅托老院送去了100元钱。

在养老中心每月杂七杂八接近2000元的费用,再加上这几年里生的几场大病,让赵昌奇的生活一下子捉襟见肘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入不敷出,可是他依然记挂着捐款的事情,不过这一次社区再也不愿意接受他的捐款了。

养老中心的一位老人说,除了必须的花费,赵昌奇平时从来不多花一分钱,对自己可以说是“苛刻”。而说起赵老,养老中心负责人赵冬梅也是“赞不绝口”:“老人热心,真是个好人。”赵冬梅说,因为会缝纫,老人主动承担起了中心里所有缝缝补补的工作,大到帮中心补床单、做窗帘,小到给其他老人改衣服、换拉链……赵昌奇在养老中心的日子依然忙碌而充实。

“现在我钱不够了,但是时间多,还是希望能帮别人做点事。”赵昌奇说。(记者 朱秋霞)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