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再过两天就是第一个国家公祭日了,你们也住上‘新房子’了。”12月11日,丹徒区宝堰镇前隍村重新修建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竣工了,102周岁的凌秀英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墓碑前,与以往一样,从口袋里摸出一方帕子,轻轻地擦拭着墓碑上的浮土……泪水很快浸湿了老人的眼睛。
“凌秀英老人坚持祭扫这两位无名烈士已经整整68年了,从未间断。”前隍村村支书马骅说,老人的举动在村里无人不晓。老人对烈士的惦记,不仅感动了许多人,更影响了村里好几代人,现在前隍村拥军、敬老蔚然成风。
“1938年6月,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抵达宝堰镇,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司令部就设在前隍村。”回忆起这段尘封的往事,凌秀英老人语速越来越慢:“1939年1月7日,新四军在宝堰与日寇激战。打完仗后,村民在村东头的水塘边发现了这两名牺牲的新四军战士,虽然也有村民参加了这次战斗,但村里人谁也不认识他们,村民只能将两位战士的遗体收拾好,掩埋在前隍村的祖坟山上。”
“我1912年出生在宝堰镇西后亭村,结婚后生活在宝堰镇鲁西村,抗战爆发后,鲁西村的家被日军烧毁,1946年举家来到前隍村。”凌秀英老人哽咽着说,“刚到前隍村时住的草屋,离无名烈士墓只有不到200米的距离。看到坟头长满野草,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们是为老百姓牺牲的,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从此以后,只要路过无名烈士墓,凌秀英都会把坟头的野草拔掉。每年的清明、除夕,还会到墓前敬香祭拜。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隍村村委会为无名烈士墓立了碑,而凌秀英老人的口袋里也从此多了一块手帕,只要路过无名烈士墓,老人都会绕着墓碑走几圈,用手帕抹去碑上的尘土。凌秀英的年纪越来越大,但对烈士的这份惦记却丝毫未变,而因为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凌秀英的儿子、女儿、孙子都加入到祭扫的队伍中,村里前来为两位无名烈士祭扫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今年11月,宝堰镇政府向全镇党员发出捐款倡议,在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前,重新修建无名烈士墓。虽然凌秀英老人不是党员,仍拄着拐杖来到村里,郑重捐出100元钱。“虽然我年纪大了,不能参与修建,但我一定要出一份力。”凌秀英说,虽然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两位烈士的姓名,但烈士为国为民的义举不应被忘却,烈士的忠骨理应得到守护,烈士不朽的精神应当得到传承。(张翀煜 习斌 张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