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纯手工京江饣齐只能留香于记忆?

发布时间:2014-12-08 02:30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寒风乍起,一碗鲜美的羊肉汤搭配暄软的京江饣齐,几乎是御寒的“标配”。京江饣齐,这个昔日的平民小食曾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却欲走还留地为很多“老镇江”留下记忆中的绵长余香。 在丹徒区辛丰镇辛丰桥旁,有一个两代四位老人60多年来纯手工制作京江饣齐的家庭。因年岁渐长及健康状况,老人们准备再过两年就歇歇了。

纯手工京江饣齐已难得一见

前天上午,热闹的辛丰镇菜场门口,一位老人正在卖京江饣齐。大大的塑料口袋中堆着小山一般的京江饣齐。这些京江饣齐样貌并不齐整,不比用机器做出来的京江饣齐漂亮,但销量不错。不时有顾客五只、十只地买回家。价格不贵,每只五角钱。 这些京江饣齐就是窦桂保、赵抗美夫妇俩每天辛劳的成果。每天下午4点,他们开始次日制作的准备——在案板上撒好面粉,拌入油、盐、食用碱,再倒入清水筑成“粉墙”,稍作揉制后成为发酵面团。第二天清晨,窦桂保生火炕炉,再与赵抗美一起揉面。面团揉出筋道,团内的孔洞成圆形,就表明发酵得不错。 接下来就是配合默契的流水线作业:赵抗美坐在案板前,切面揉面,将面团揪成小剂子,再用刀轻轻切成六角形,稍作拉扯,便呈现京江饣齐六角雏形状。那边的窦桂保戴上口罩,顶着炉壁的高温,徒手将一只只饣齐胚贴到炕炉内壁。“一般15分钟就可以炕好一炉。”窦桂保说。 刚出炉的京江饣齐冒着热气棱角分明,外壳脆香内里松软。细嚼之中,会觉得非常筋道。

4位老人做了一辈子京江饣齐

据介绍,京江饣齐的历史十分悠久。清初原为八角形,因当时避满洲统治者忌讳(八旗兵被吃掉),才改为现在的六角形。一直以来,售价低廉、易于保存又很管饱的京江饣齐是地道的平民小食。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江饣齐渐渐淡出小吃界。做京江饣齐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现在在老城区的一些老巷口,还有京江饣齐卖,不过以机器生产出的为主。纯手工制作京江饣齐,既费时费力,又难以把握面胚和火候。所以像窦桂保一家这样坚持下来的老手艺人堪称稀缺。 说到与窦桂保一家与京江饣齐的缘分,要追溯到60多年前。当年,窦桂保的父亲窦玉山当了整整3年徒工,才出师学会了做馓子、京江饣齐等传统茶食。在辛丰村,他与妻子宋四英搭了间窝棚,以此为生。 “有手艺在身,饿不死人。”今年86岁的宋四英告诉记者。家人分成供、销两组,一头做,一头卖,生活得虽然清贫,但日子就算过了下来。到了窦桂保夫妻这代,两人更加勤勉。窦桂保的右手腕因常年接触炕炉高温,肿胀不消。6年前,窦玉山去世。家中人手少了,京江饣齐的产量也随之略降。

这么多年,辛丰人吃惯了窦家的京江饣齐。窦桂保保存了一本本简易记账本。最多时,一天能做千余只京江饣齐。到了夏天淡季时,产量每天在两三百只左右。 “我们老了,做也做不动了。”赵抗美告诉记者。据介绍,他们的儿子在当地一家企业工作,每月工资四五千元,不愿意接班。现在,夫妻俩每天做好京江饣齐,由窦桂保的姐姐在辛丰镇菜场门口销售。宋四英有时也会去帮忙。再过两年,老两口准备歇下来,这门手艺也就后继无人了。 京江饣齐吃来普通,却是一代代镇江人的味觉记忆。窦桂保不止一次遇到,有人专程来预订京江饣齐。或是家中老人弥留之际,就想尝一口糖水泡京江饣齐的味道;或是出国的镇江人,临行前买上一大包以解乡思之苦。窦桂保告诉记者,做京江饣齐并不难,只要肯吃苦。他愿意倾力免费教人做,“我们会毫无保留地把每一个细节都教给愿意学做京江饣齐的人。”记者 翟进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