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一提到刘希增,贺家弄社区副书记佘斌忍不住竖起大拇指。83岁的刘希增是镇江军分区第二干休所的离休干部。此外,他还有很多个身份——既是社区里义务的“宣传委员”、“调解委员”,还是“捐款积极分子”。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银发义工”。
十多年前,刘希增注意到所住的京河小区内有一块年久失修的黑板墙。“这么一块位置显著的黑板墙,为什么不把它利用起来呢?”他就自己掏钱请来工人将黑板墙修葺一新,每月更新内容,既有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大事,也包括天气预报、生活提醒。这一更新,他坚持了将近10年。直到小区整治,这块黑板墙被新的宣传栏所取代时,刘希增这个义务“宣传员”才彻底“下岗”。
不过,“下岗”后的刘希增反而变得更忙碌了。他同时担任多个学校和单位的德育顾问、校外辅导员,社区“道德讲堂”的讲师……
“每年都要请他来讲几次课。”佘斌说,刘老讲课特别认真,查资料、做笔记、备课、写发言稿,讲一次课前前后后要忙活好多天。对此,刘希增有自己的解释:“别人信任我,让我来讲课,我可不能懈怠。”
曾经当过镇江市老年大学艺术团团长的刘希增还有一个绝活——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因此每年春节,义务给社区居民写春联就成了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五六年下来,他的春联成了不少居民必备的“年货”之一。去年春节的时候,有位居民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能够去现场领春联,又联系不上他,情急之下只能委托社区向刘老“求一副对联”。看到自己如此被看重,刘希增丝毫不敢怠慢,买了最好的纸,写了一副自己相当满意的对联送给了这位居民。
作为一个热心肠,只要知道哪里出了什么事,刘希增总忍不住要管一管。因此,刘希增还有一个身份——社区里的“调解委员”。
有个姓张的老邻居有过两段婚姻,去世后,子女们对老人与哪位老伴合葬的问题意见不一、闹起了纠纷。刘希增知道后,多次登门调解,最终使一家人和好如初。
像这样家长里短的事,每年他都要处理好几起。吃点苦、受点累也就罢了,有时甚至会出力不讨好,受到家属的迁怒。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要邻里和顺了、家庭和睦了,我这个‘和事佬’就当得值。”
在贺家弄社区工作人员的眼里,刘希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捐款“积极分子”。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老人家就找到社区,说想给灾区捐点款,然后就留下了500元钱。”佘斌说,从他到社区的这些年来,每次在各种捐款活动的现场都会看到刘希增的身影,久而久之,刘老得到了“捐款积极分子”的称号。
今年已经读中学的小鲁,是刘希增资助的孩子之一。小鲁家中4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六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希增了解到了她的情况,主动提出要资助她。他和其他几位老同志一起,多次登门给小鲁家送米、油和学习用品,每年还给予她经济上的资助。
“这几年具体资助了几个孩子我也不太记得了,一直没有中断的有两个。还有个别的已经离开镇江,我也联系不到了。”说起这些,老人家很淡然,他把这看成理所应当同时顺其自然的一件事。
在刘希增的笔记里记者看到这么一段话:“今天有人对我说,‘在部队时,你立过功、拿过奖,得到了组织的信任和肯定,现在离休了,就好好休息吧。’我却不以为然。‘激情似火燃不尽,老有所乐更有为。’我要把这个状态保持好。”
“只要还能做,就要做点事。”刘希增说,现在年纪大了,有些体力活他已经做不了了,但是写写字、动动嘴、出点钱,这些都还是力所能及的。一个耄耋老人的朴素情怀让人动容。(朱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