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曾经是我市最大用工企业之一的强凌电子,在遭遇多年“用工荒”后,终获柳暗花明。通过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和升级产品,这家一度劳动力高度密集的照明电器生产企业,近年来用工锐减同时产值激增,成功走出一条“机器换人”的转型升级之路。
11月18日下午,镇江强凌电子有限公司的LED灯组装车间内,上百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人,正排坐在流水线上组装产品。不远处,几台自动组装设备已基本调试完毕,下个月投入使用后将取代旧生产线。届时,一台6人操作的新设备,产能可抵目前的33名工人。
这是强凌电子“机器换人”的寻常一幕。近几年,随着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用工逐渐减少。“目前,我们在镇江的厂还有员工1900多名,比用工最多时减少了近九成。”强凌集团生产总监汪华庆介绍。
2000年,强凌集团收购镇江半导体厂,成立镇江强凌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节能灯等照明产品。照明电器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伴随强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攻城拔寨,镇江厂的用工不断增加。2006年最高峰时,全厂有工人1.4万余名。“镇江厂区也就4幢生产楼,用工最多时车间里人贴人,胳膊都伸不开。”汪华庆回忆。
就在强凌电子的用工和生产销售稳步攀升时,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却悄然划出相反弧线,并逐渐迎来从过剩到短缺的“拐点”。和所有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样,强凌的生产经营开始遭遇招工和人力成本的双重瓶颈。
2007年以后,强凌电子用工逐年减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招工难。汪华庆说,那些年每年春节过后,本地媒体报道“用工荒”,强凌几乎是不二典型。而工人工资不断上涨,更迫使企业减员。从成立至今14年,强凌电子一线员工的平均月薪由1000多元涨至3000多元,每只灯的人工成本一度高达5元,这在售价下行、利润日微的节能灯生产行业难以为继。
面对如此瓶颈,强凌选择以“机器换人”突围。汪华庆介绍,近年来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方向的技术改造,成为强凌电子的主战略。通过引进和开发智能化设备,优化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现在企业的主要生产流程已全部实现自动化,生产效能大增。
以插件工序为例。近年强凌电子以每台120万元的价格,从美国引进14台自动插件机。每台设备只要一人操作,每天可完成4万只灯的插件,相当于此前一条40人生产线的两天工作量。而在生产效率提高80倍的同时,自动插件机的产品合格率,也较人工提高5%以上。
“机器换人”也推动着强凌电子的企业转型和产品升级。由于设备和产品研发互动并进,如今强凌的主打产品已从传统的节能灯,升级为技术含量更高、利润空间更大的LED照明电器。
去年,镇江强凌电子完成年销售8.9亿元,今年有望突破10亿元。相对用工最多时年销售6.5亿元,“机器换人”让这家企业以13.6%的人工,完成了153.8%的产值和销售。
市经信委主任薛峰说,从用工大户到智能化尖兵,强凌电子的“机器换人”很具典型意义。目前,我市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更多企业“机器换人”,并以此撬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梁和峰 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