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立冬无雨,真能一冬晴吗?

发布时间:2014-11-08 00:0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昨天是节气里的立冬。宋元时期的文学家仇远,在《立冬即事二首》中写道:“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天气将寒未寒之时,树叶还缺了点“火候”,处在青黄一体的阶段。仇远是杭州人,他笔下的立冬,倒是和我们当下的天气状态更加契合。

    立冬无雨,真的能一冬晴吗?

    昨日的天气变化还是蛮明显的,上午太阳还在卖力地工作,下午就显得无精打采了,直至浓浓的阴云遮住天空。

    之所以关注立冬的天气,是因为在许多农谚中,立冬这一天的天气,和整个冬季息息相关。像“立冬无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淋”、“立冬暖,今冬暖”、“立冬晴,五谷丰”等。

    这些农谚的大意是说,立冬这天,如果天气晴朗,那么整个冬天天气都会不错,来年也将是个丰收年。气象主持人宋英杰说,这么多与立冬有关的农谚流传下来,是因为古人非常重视立冬这个节气的气候结点意义,那时候,人们常常依据立冬日的天气来占卜未来的气候特征。

    古时没有精确的气象预测和记录,所以只能根据天气变化,总结出一些规律。当然这些规律不一定准确,却也不是毫无道理。

    打个比方说,如果老天是一个厨子的话,阳光、云、雨、风、雪、雾、霜等,就是各式各样的菜品和调味料。一个厨子在一定时期的做菜风格不会突变,所以大气组成的这桌丰富菜肴,在一段时间里就会偏向于一种口味。也就是说,一个天气过程,在某个时间段里面,表现得会比较明显。

    立冬之时,正是秋冬两季的过渡期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水始冰和地始冻很好理解,“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指大鸟,蜃为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它是说立冬后,大鸟几乎销声匿迹了,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大鸟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当然,这只是古人的臆想。

    随着气候的变迁,即使在作为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地区,在立冬时节,大多尚未水始冰、地始冻,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秋冬两个季节之间的转换期和过渡期。

    不过气象资料显示,立冬之后,冷空气活动日渐频繁,每次冷空气到来都会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而后又转晴,并逐渐转暖回升,形成“三日寒、四日暖”寒暖交替的天气变化。

    这个周末,因为有冷空气的渗透,会有零零星星的小雨飘起来。今天阴有小雨,东北风3-4级,最低气温11℃到12℃,最高气温14℃到15℃。明天多云转阴,气温10℃到18℃;后天阴转多云,气温11℃到18℃。

    手脚冰凉的人,可多吃些芝麻花生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昨天在微博中说,冬夏两字的部首都是夂(zhi,三声),像走路姿态,后脚跟前脚,冬在上,夏在下,象征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冬字底下两点,代表“有所绝止而识之”。冬因此是静思的季节,四季到此终了,新岁自此孕育。

    立冬这一天,北方的习俗是吃饺子,这是因为在北方,饺子有“交子之时”的说法(所以北方多数节气和节日的习俗都是吃饺子);而在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鸡鸭鱼肉,而我国台湾在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这里说的南方,指的应该是华南。因为这时候,华南等地才刚刚入秋,所以当地的“立冬补冬”,有点相当于我们所说“贴秋膘”。而对我们来说,立冬在吃食上并没有什么讲究,重要的还是要多吃些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

    中国气象科普网提到,立冬后不少女性都出现手足发凉的现象,怎么捂都捂不暖。这是因为立冬后温度降低,人体自身的阳气会不足,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由于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循环不畅,不能到达身体最末梢的地方,从而感到手脚冰凉。手脚冰凉的人可多吃些芝麻、花生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加强抗寒冷的能力。平时多用热水泡脚,既能使身体暖和,又能舒缓疲劳神经。(镇气 巫悦萌)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