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向镇江市档案馆捐家谱的市民多了
已有十多个姓氏、90册左右;不少镇江人或是皇室或名人之后

发布时间:2014-11-06 00:2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身逢盛世、国泰民安,如今在民间兴起了修家谱的热潮。修好家谱后,除了家中保存外,一些市民还将新修的家谱送到市档案馆长久收藏。

    昨日,记者从市档案馆获悉,向档案馆捐藏家谱的风气,近七八年在我市兴起,截至今年,市档案馆已接受家谱捐藏十多个姓氏、90册左右。

    现状:市档案馆今年又收藏3套新谱

    30多岁的韦友谊是丹阳人,今年年初,他向市档案馆送藏了一部刚修成的家族新谱——《延陵韦氏宗谱》。他告诉记者,在延陵韦姓是大姓,幸逢太平盛世,族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就想到了修家谱。2011年,韦友谊的父亲这一辈提议修续谱,后于2013年初修成。对于如何保管新修成的家谱,族人认为送入市档案馆保存安全放心也能长久。

    像韦友谊这样的市民,近几年多起来了。据市档案局征集编研处处长魏志文介绍,市档案馆今年又收到市民自发送藏的3套家谱,除《延陵韦氏宗谱》之外,还有《丹徒石桥丘氏宗谱》和《泗阳灵城马氏宗谱》。市档案馆向捐赠人均发了一本《收藏证书》。

    “截至目前,市档案馆收藏的家谱已经达到十多个姓氏、90册左右。”魏志文还说,尤其近几年,市民送来收藏的家谱越来越多,这些家谱都是新修的,续修的时间一般从民国开始。

    变化:女儿、有经济实力者上家谱

    翻阅近些年来送藏的家谱,魏志文发现,这些续修的家谱与传统的家谱相比,无论修编的观点、记载的内容还是制作的介质,都在变化。

    首先是修谱的价值观发生了在变化。民国时期及以前朝代的家谱,修编时看重读书出类拔萃或仕途、品德等方面突出的族人,而不一定把拥有钱财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高低。

    现在修谱就有所变化了,经济实力较强的家族成员,比较容易上家谱了;甚至不少家谱还将为修谱捐款的家族成员的姓名事迹记入家谱。

    其次是新修家谱中,女儿也可入谱,这在旧的家谱中很少见。如《丹徒石桥丘氏宗谱》中,就收入《各房参修男女人口统计表》,男女的人数清楚明了。再如《丹阳延陵韦氏宗谱》,收入了1976年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独生女的名字,改变了传统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严格惯例。

    再有,随着电脑技术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出现电子版的家谱。《丹阳延陵韦氏宗谱》在印制2000多套文本后,还批量制作了一批电子宗谱,既有利于数字化保存也方便了计算机阅览。

    魏志文说,“总之,新修家谱的过程,折射了身处时代的巨变,也反映了当下世情风俗的变化,其中既有时代进步的一面,也有对传统观念的冲击,真实记录了社会的嬗变和一个时代的印迹。”

    作用:保存家族史有利多种学科研究

    在说到为何将家谱送到市档案馆收藏,接受采访的几位市民说,有的老家谱,在家族中一共只保存了几套、甚至是孤本,这些珍贵的家族史册很有可能会因为多次搬家或者虫噬、霉烂、火灾等自然灾害而毁损,“现在,我们家族把它们送到市档案馆收藏,发挥了市档案馆专业化保管的手段和技术,有利于家谱长期完整保存。”

    他们还说,收藏在市档案馆,有利后辈调阅。中国人尤为重视家族观念,作为后代也有寻根问祖的需求。在市档案馆中收藏家谱,有利于后辈和研究者集中调阅和利用。

    “馆藏家谱的查阅还有激励后昆的作用。”一位捐赠家谱的市民说,他送入市档案馆的家谱包含老家谱的部分,其中就记载族人与范仲淹等历史上的名人有过交往,还为自家家谱题序的情况,这些珍贵的历史记载,能够激励后辈奋发努力,做出成绩。

    “新修的家谱,对全国乃至地方的人口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有研究有用,也能为查阅者提供翔实具体的历史资料。”韦友谊说,例如将独生子女中的女性入谱,从一个家族的繁衍历史反映国家实行的独生子政策。(记者 干光磊)

    (相关新闻)

    

                  赵钱孙等大姓的镇江人或是皇室后裔

    《镇江家谱提要》大样初成

    作为一名镇江人,您可知道有关镇江姓氏的家谱现存数量约有多少?您知道自己的镇江家谱存放在哪儿吗?前天下午,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来到市档案馆调阅馆藏家谱,手中还拿着一大沓稿本,其上印着《古润谱牒过眼录——镇江家谱提要》,他就是我市文史研究者马阿林。

    多方奔波两年 镇江家谱有大样

    “准备这本书,已经有两年时时了。”马阿林指着书稿,带着点兴奋地说,“现在已有大样,但还在增添和完善中。”

    马阿林是在2012年下半年着手启动《古润谱牒过眼录——镇江家谱提要》这本书稿的。他当时参加了由丹阳市档案局出版的《丹阳家谱提要》这本书的首发式,同时还见证了丹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由此灵感触发,“何不借鉴搞一本《镇江家谱提要》呢?”

    说干就干,他先从中华寻根网寻找有关镇江的家谱,又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部分大学图书馆,寻找散落在各地的镇江家谱,甚至他还登录包括美国等国家的网站找寻。

    “我已找到镇江家谱总数154个姓氏、1100套。”马阿林说,他还在《丹徒县志》上找到了一部分宗谱的线索。

    不少镇江人或是皇室或名人之后

    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马阿林发现了镇江姓氏的一些有趣现象。归纳起来,赵、钱、孙、李、陈、杨等大姓中,不少镇江人是皇室后裔。“赵”当然是宋代赵匡胤的后裔,“钱”是吴越王钱镠的后裔,“孙”是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陈”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后裔,杨是隋炀帝杨广的后裔。

    镇江姓氏人家,名人后裔也不少。如俞希鲁、笪重光、陈庆年、赵声、茅以升等,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文武界杰出人士。

    马阿林在寻找中还发现,镇江家谱绝大多数是民国之前修的,能找到的这些家谱,多是因为宋室南迁,一些家族来到镇江后才修的家谱,“这和宋代以前历史久远以及时局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有很大关系。”

    找家谱不易 民间家谱多不让看

    寻找镇江家谱颇费周折。马阿林说,为了到上海图书馆找家谱,他近期先后去了3次,为了节省开支,他住在在沪打工的表弟家中,“其实就是一个宿舍楼的地下室。”

    听说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丹徒黄墟殷氏的家谱,据说是孤本,马阿林特意前往想调阅,但管理员说“不行”,说要分管图书馆的副校长同意后才能阅看。

    一些由民间收藏的家谱,马阿林打听到哪家收藏后登门想翻阅,但多次遭到拒绝,“世业洲有人收藏本族家谱,我上门好说歹说,就是不给看。”(干光磊)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