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正在展示收获。当日捕到最大的江蟹重量达到6两5。
金山网讯 秋风起,蟹脚痒,昨天是长江中下游野生长江蟹开捕的第一天。上午7点左右,和平路街道长江村渔民文桂华撒下金秋第一张蟹网,来往两趟,在江上漂了5小时,“追上”10只蟹。
跟江蟹赛跑,追了6公里
几经周折,上午9点半,记者终于登上捕蟹船。7只江蟹是文桂华夫妇第一趟出江的收获。“去年开捕第一天,一趟捕了三四斤,这回顶多两斤半。”妻子李菊仙有些失望,“第二趟就是碰运气。”
此时江面作业进入繁忙期,各种货船穿梭,波光粼粼的江面反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碰运气”之旅,在行至大港港口撒下了希望,“大港港口是我们长江村圌山组渔民的作业起点,一直到五峰山船厂,大概6公里。”文桂华放下10张蟹网,十多根粗细不一的锚绳紧紧地拽着他布下的“天罗地网”。这时李菊仙将船熄火,5张竹篾子制成的水帐应声下水,“水流跟水帐产生阻力,带着船横向移动,作用跟船帆差不多。”
老文称,捕野生长江蟹的时间是由潮水决定的,一般落潮前出船,落潮后开始下网,一天出船两次,而捕蟹的过程其实是“追”着螃蟹跑。“落潮时,螃蟹会肚子朝上跟着水流跑,我们的船也是顺流而下,跟螃蟹赛跑。”也因为江蟹“仰泳”的习惯,受到水流的冲击,形成了蟹脚长而尖的特点,“这是和养殖蟹最大区别,另外颜色上也有不同,野生江蟹颜色青中泛黄。”
十网九空,预计量价齐跌
渔船随着波浪起伏,不停左右摇摆。“今天风大浪大,不好。”22岁开始当渔民的李菊仙,习惯了江上的风浪,也对每次出江的收成大致有数,“一年不如一年,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忙个10万,现在顶多六七万。”
上午11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渔船到达终点。10张网,不到20分钟就全收上船,只有三只“落网”,好在有一只“六两五”。对此次“碰运气”之旅,夫妇俩早有心理准备,加上第一趟出江的成果,一共10只,“小螃蟹不值钱,回家送人。” 李菊仙拿出台秤,一边称,一边将螃蟹按大小分类,“今年行情不行,数量少,价格还低,5两以上的蟹给贩子才150元一斤,去年能卖三百元。”文桂华则乐观一些,“按照往年的经验,刚开捕价格普遍低,到尾声会高一些,去年尾声卖到500块。”这时,文家的船遇上了返程的同行,“怎么样?”对方直摇手。
一年不如一年,上岸何去何从
老话讲,天下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文桂华夫妇告诉记者,打鱼的辛苦他们早已经习惯,只是一年不如一年的收成,让他们很着急,“三年前换了新船,花了10万,去年买了房子,儿子明年结婚,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有没有想过转行?”李菊仙摇头,“除了打鱼,还能干什么?”目前,长江村有42户渔民,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李菊仙和丈夫是他们中的“年轻人”,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打鱼是唯一的“本事”,也因此,多年来,产量锐减,该村渔民的数量并不见少,“照现在这种污染程度,要不是政府每年放鱼苗、蟹苗,我们早就没饭吃了。”
临近12点,渔船靠岸。江面上各种船只仍然来来往往,岸边工厂密布,一片繁忙的景象。而文桂华夫妇则在犹豫,夜里还要不要出江,“出江烧钱,捕不到,不如在家歇着。” (记者 朱婕 通讯员 石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