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江苏省胜利复员纪念塔”浮出水面

发布时间:2014-09-27 00:4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昨天下午1点,我市文旅网的网友们带着1把工兵铲、2把铁镐、6把铁锹来到了磨笄山。经过200多分钟的努力,大约下午4点半,磨笄山上这座纪念塔碑文完全浮出水面--“江苏省胜利复员纪念塔”。

    9月1日,京江晚报刊登的《回眸民国时期磨笄山上,还有一座纪念塔》,成了这段时间市民和网友的关注热点。连续五期“京晚追踪”,记者多方调查,对来自各方的反馈作了持续报道,以求尽快找到答案。网友们或是来电,或是到报社纷纷表达了将塔身翻转以求真相的意愿。

    塔身沉重,是解开面前谜团的障碍。就这个困难,来自各行各业的晚报读者朋友与我们商讨各种办法,他们甚至计算出这座纪念塔的重量,提出各种方案,网友任德发特意来到报社,带来自己设计的方案简图。

    如何尽快又尽量简便地揭秘这座纪念塔,方法渐趋成熟。记者以为揭秘时间会在国庆后,没想到文旅网的网友们早已等待不及,昨日上午,马阿林给记者打来电话:“下午,我们文旅网的网友们会行动起来,这座民国时期的纪念塔的谜团也许会水落石出。”

    找出碑文:说行动就行动

    记者昨天上午7:50收到了手机短信:文旅网的网友下午1点去磨笄山。10点多钟,记者与马阿林确认了网友们的行动。

    之前有关部门曾表示,这座塔估计有几十吨重,没有大型机械很难撬动。网友们只带铁锹这类的工具能有结果吗?

    到达现场的记者,心情是半信半疑的。可是网友们信心满满,大家说,已经跟做监理的朋友讨论过,根据体积换算下来,这座塔大约在15吨左右,大家的方法虽简单,但应该有效。

    晚报的报道初见报时,关于“回眸民国时期磨笄山上,还有一座纪念塔”,文旅网城市山林板块中就有帖子发问:网友们能将它翻过来吗?当时,也就是本月初,网友们曾决定周末去作努力,结果因为下雨,暂时作罢。

    前天,马阿林与其他网友说起这座塔,再次提到了这个话题,热情的网友当即决定“第二天下午就去翻塔”。

    两侧挖沟:15度小翻身

    下午1点许,约20名文旅网的网友聚集在磨笄山上这座倾倒的塔旁。

    即使是一个重15吨的塔体,也是一个庞然大物,翻身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网友们选择了在塔身东西两侧,由塔尖到基座,沿着塔身边线作业。才一会儿,网友“偷闲”和“山那边呦”就忍不住将相机和小镜子伸到了挖出的小沟中,塔身下他们拍到了一个“省”字,后来还看到了“江”字,人们信心更足了,在深挖了塔西的小沟后,又在塔东面,用树干撬,用手推,硬是将塔向西翻转了15度。

    有了这样的一个角度,有了获得更多信息的可能。

    位于塔倾覆面最上端的“十二角星”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当然前提是你要趴在地面才能看到。

    这个标志的出现证实了最早注意到这座塔的金存启先生的回忆,在我们“京晚追踪”关于本题的第三篇中,金先生特意给记者传来了一副他根据记忆绘制的纪念塔图,最上端就是十二角星。也是因为这个标志,大家才确认这是民国时期的一座塔。

    塔依然是推不动的,网友们又开始在塔的东面挖土,再将土刨出。

    塔最前端的“江苏省”和最后端的“纪念塔”几个字露出了真面目,让网友们兴奋了一番。

    简陋工具:碑文清晰显现

    只有15度的倾斜,大家看或者拍照片都要趴着紧贴地面,看起来还是不清晰。网友分成两拨,分别在塔的东西两边出力,一拨人在塔西边继续深挖,希望能让塔大角度向西边倾斜;一拨人在塔东边用铲子刨土,希望能够看到中间的字。

    渐渐地,塔身中间的几个字终于通过镜子和相机展露在大家眼前,最先出现的是篆体的“胜利”和“复”,最后出现了“员”。因为东侧刨土时遇到了石块,大家不能确定“员”是个整字还是半边。在西边已经挖成一条沟之后,大家齐心协力地从东往西推,任德发甚至站在了撬棍的一端,想增加力量。

    塔太重了,纹丝不动。网友“老公爵”联系了朋友,下午3点半,网友下山跑到了宝塔路,取回一个10吨的千斤顶。

    千斤顶被置放在塔基座下,每抬高一点基座下方就垫入石块,千斤顶就有机会再往塔的深处推移,塔的东侧渐渐抬高,最终塔倾覆的这面被上抬了约70度角。忙碌了三个多小时,满头大汗的人们获得了回报,碑文清晰地显现出来。

    仔细辨认:手机软件帮忙

    碑文是篆书,网友们努力辨认。“江”“苏”“省”这三个字中,“苏”最好辨认,只是边上缺了一个角,“江”字被砸了个大坑,猜测是当年塔身倒下的时候,正好砸在石块上。

    最后的三个字“纪念塔”,大家第一刻就辨认了出来。

    网友开始猜测中间的四个字。

    是指金存启先生记忆中的“抗战胜利”?还是后来读者回忆中的“阵亡将士”,或是“植树造林”?

    当“胜利”二字紧跟着“江苏省”出现后,大家开始疑惑,“胜利”的字样后面会跟着什么样的碑文,“光复”?“功勋”?

    “偷闲”是位大学老师,他的手机上有字体字典,搜出了“复”的篆体与碑文中的相同。

    “草鱼”利用百度的字体转换功能,将“胜利”、“复员”分别进行了篆体转换,也与纪念塔上的文字一模一样。

    于是,塔上的文字就是“江苏省胜利复员纪念塔”。

    胜利复员:抗战胜利省政府回镇?

    网友“偷闲”和“东汉世家”告诉记者,他们觉得这应该是抗战胜利后,江苏省政府回迁到镇江之后建立的纪念塔。

    从记者这儿获知信息的读者裴伟百度了“复员”一词,“复员”应当是指“军队、党政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等回到原地开始工作,开始新的运转”。

    我市已故知名文史学者杨瑞彬著有《民国江苏省会始末》一文,记者翻阅了文中的资料:

    江苏省政府1929年从南京迁至镇江,镇江沦陷前夕,省政府从镇江撤往苏北,辗转江都,淮阴,兴化等地,“流亡”执政五年多时间;1943年春,省政府由江苏境内进入邻省安徽北部的阜阳公立桥后,“安营扎寨”两年半,隔省而治;1945年抗战胜利后,江苏省政府开始还治省会镇江。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当时的江苏省政府于19日由皖北的阜阳,经六安、合肥兼程入省境向省会镇江进发。之后,省政府还从南京迁往苏州狮子林办公。历时一月,省政府还治省会镇江。不久,当时的行政院会议决议江苏省政府改组并恢复战前的原建制,自此省政府于1945年12月1日前已全部“复员”。

    当时的记载,关于办公地点,省政府、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和省保安司令部仍按战前原址不变,唯教育厅原址毁于战火,改在仁章路(今健康路)省社会处之西的一幢大楼办公。省党部仍迁回中正路(今解放路中级人民法院所在地)原省党部大楼原址。

    完整的碑文告诉我们,这座纪念塔是纪念“抗战胜利后,各地政府和重要单位开始‘复员’。即江苏省恢复原地的正规或恢复正常运转。”

    因为塔基被毁,这座塔建立的年代以及更多信息还不得而知。现在,如果你知道有关“胜利复员”的信息或者线索,请与我们联系。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