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秋雨淅沥,匆匆行走在扬中的街道、乡村间,感受到的不唯惟是花园岛城的雅致美丽,还有无处不在的浓浓发展气息。9月22日召开的扬中市经济工作会议,列出一组数据,勾画出扬中今年发展的“成绩单”——
重点指标实现了“两个第一、三个高于”。1-8月份,累计完成规模企业增加值189.4亿元、工业用电量7.6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3.9%、11.58%,增幅均列镇江第一。完成进出口总额3.49亿美元、工业应税销售277.74亿元、工业性投入121.5亿元,增速分别高出去年同期23、10.3、1.4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推进有序、支撑有力。今年以来,新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26个镇江市级重点产业项目18个在建、3个竣工投产;64个扬中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82.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2亿元……
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这样的发展业绩来之不易。今年以来,扬中上下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考验,全力以赴稳增长,创新求变促转型,付出了种种艰辛努力。
变,告别“供销员经济”
谈到扬中经济,人们自然而然要提到“供销员经济”,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支撑扬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供销员经济”模式面临很多挑战,“后供销员经济时代”,扬中经济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是扬中上下苦苦思考、求解的一道难题。
形势在变,企业也要变。谈及这个问题,扬中市委书记孙乾贵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接连发问——
“随着供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反腐工作的越发深入,以往请客送礼拿订单的营销模式越来越行不通,扬中的产品想要打开更大的市场,出路在哪里?”
“随着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利润率逐步降低,扬中制造未来的利润空间在哪里?”
“扬中建设用地占比已经接近30%,依靠新征地来铺摊子、扩规模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扬中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以往投资金、上项目、给政策的‘旧常态’调控越来越不管用,扬中未来的发展后劲在哪里?”
“八桥的津荣激光是个典范,这个企业还在起步阶段,但是发展的理念我很欣赏。”当着与会的当地六十强工业企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负责人的面,孙乾贵给这家投产仅三个月的企业点了赞。他还解释了点赞的理由——津荣激光不仅向客户出售激光数控机床,还给客户提供软件支持和远程管理服务,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研发、制造和服务环节。在生产组织上,这是“制造+服务”模式的探索。
津荣激光的全称是江苏津荣激光科技有限公司,6月份开始生产。
昨天记者走进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办公室玻璃柜里展示着钢铁质地的蝴蝶和奔马。切割出这些精巧小玩意的,不是金属刀具,是激光。
这个由南林大教师和各地专家参与成立的企业从成立之初就与众不同。
企业技术是一个不同之处,尽管企业运行时间不长,但是多项专利已经在申请当中。“我们公司除了食堂师傅和司机,所有人都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企业负责人自豪地说。也是因为有独特的技术,产品也有了优势。“不管什么样的图形,只要画得出,我们的机床都切割得出来”。
更不一样的是企业的销售方式。企业采取网络销售和重点城市布点的方式销售产品。企业技术人员说:“通过网络,在其他城市的机床,我们可以远程监控。”津荣激光借此了解售出的产品的运行情况,维修也能远程进行。这就是孙乾贵所说的“给客户提供软件支持和远程管理服务”。而软件的专利著作权也握在企业手中。
更多的企业在像津荣激光一样做出新的尝试。在扬中,“供销员经济”这个名词耳熟能详,这个词长期与当地的发展紧密相连。但是,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这个词和这个词代表的发展模式可能就跟不上趟了。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扬中经济发展“升级版”登场的鼓点已然敲响。
变,从制造到“智”造
在摆脱供销员经济模式、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大全集团有限公司已经走在前面。目前大全一年的订单当中,由供销员带来的委托订单比例只有10%左右。“我们做市场、树品牌、建平台,已经形成了市场网路。”大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蔡斌这样向记者介绍。
现在,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扬中企业应形势而变。实际上,今年以来,扬中经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得益于新常态下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22日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扬中市市长潘早云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
1-8月份,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19项;获批省级科技项目30项,获得资金扶持近2000万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保持镇江领先。
扬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严峰介绍,科技正在成为扬中经济的一大特点,“扬中的供销员经济正在向技术员经济转变,而扬中制造需要发展为扬中‘智’造。”
“从项目投资结构上看,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在提高,1到8月份,扬中全市完成新兴产业投入112.54亿元,工业技改投入同比增长87.3%。”企业技改的热情在增加,对此,孙乾贵评价,“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政府的希望得到民企的积极回应——
“我们每年的技改投入连续15年不低于销售的8%。”蔡斌说。
如果说传统的扬中制造给扬中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动力,那么,现在是新元素加进来,提供转型升级动力的时候——扬中“智”造将是一个全新的强大引擎。
变,迎接质量时代到来
变,带来了新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数据上,也表现在企业的内部。
“质量时代”是当前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走向。“扬中制造”的质量时代什么时候到来?这需要广大企业的积极创新和加速转型。
如何变?孙乾贵认为,转型不是一刀切地抛弃老产品、老市场,相反,一定要在做强主业上保持定力,围绕产品的上下游延伸做文章,在提升科技含量上下工夫,把老产品做得更新、更好、更精致,持续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近我去调研的金诺集团,目前正开发电动汽车充电桩,其基础也是做开关柜的生产线,但是由于企业将市场定位转移到了清洁能源,就为企业摆脱同质竞争、挖掘市场潜力开辟了新空间;再比如大津重工,坚持走差别化竞争道路,从事LNG等清洁能源船舶生产,在船舶行业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订单依然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在扬中,这样的观点已渐渐形成共识:要以脱胎换骨的决心培扶现代产业,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打造一批站得住的龙头企业、叫得响的自主品牌,让扬中“智”造更具竞争实力、更有市场话语权。同时,要引导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做精做专,强化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一批行业单打冠军、隐形冠军。
作为当地的老牌龙头企业,大全在“变”的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两年前,大全以民营企业的身份投入2.5亿元与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成立新能源接入装备技术研究院。由民营企业参与成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这是全国第一个。借此,大全在新能源电气等方面达到一流水平的同时也拓展了更大的市场。此外,一个低压开关和元器件等方面的国际团队在南京运作顺利。明年上半年,大全将在德国汉诺威发布其新产品,与国际大公司一决高下。这些大公司包括ABB和西门子。据企业负责人透露,大全的海外市场拓展也颇见成效。当然,这些骄人业绩的取得,都是大全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结果,公司产品过硬的质量,增强了他们走出国门的底气。
在扬中,先进的、差别化的、专一的产品引领着质量时代的到来。
变,跟紧市场节奏的步点
形势在变,企业也在变。在扬中,企业正在通过自身的变化来寻找与形势的结合点。
今年来,扬中的三大行业逐步走出低谷,总体形势持续向好。工程电气行业继续保持增长,1-8月份累计产值同比增长18.14%。光伏行业逐步在行业下行中站稳脚跟,骨干企业积极应对“双反”,精准对接国家清洁能源、分布式电站等“微刺激”政策,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即使在一度停产的局面下,企业仍然留住了技术和人才。这是上半年行业出现复苏迹象之后,企业能迅速恢复的关键。
此外,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瞄准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船型拓展市场。截至目前,新韩通船舶重工在手订单达51条,船型逐渐由6.4万吨散货船向8.2万吨和20.8万吨大型船舶转型;大津重工坚持走差别化竞争的道路,将企业主营业务瞄准为新能源特种船舶,目前新承接200艘国内LNG动力船舶,针对中亚、东南亚的海工平台产品取得了市场新突破,销往俄罗斯的工程船舶等特种船舶有望获得长线订单,并计划吸收原龙源港机的基础设施进行扩大再生产。其他船舶企业,比如苏洋船舶等企业在手订单稳定,生产业务已排至2016年。此外,磨具磨料、仪表管阀、电子仪器等传统产业的市场也已经出现回暖,销售增速加快。
扬中经济的这些变化都是踩着形势变化的节奏而变。孙乾贵说:“新常态下,国家宏观调控正由‘4万亿’这种强刺激向‘区间调控’、‘微刺激’转型。我们要适应这种新变化,找到各项‘微刺激’政策与扬中经济的‘结合点’,让‘微刺激’在扬中这个区域内变成‘强刺激’。”
同样重要的是对市场节奏的把握,应市场节奏而变。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企业要更加尊重经济规律,努力从市场变化中挖掘信息、探寻商机。“比如,全国铁路投资全年计划完成8000亿,1-8月份仅完成计划的50%,四季度必定将有更大的业务放量;再比如,今年国家能源局备案新建分布式光伏电站8GW、地面式电站4GW,业内普遍预计下半年将迎来光伏电站抢装潮,可能引发光伏市场的‘翘尾’现象。对于这些利好信息,企业要精准对接,争取开启生产销售的新一轮‘暖冬’。这方面,天海光电、江岛电气就做得很好,对接国家政策,找到了企业的立足点,打开了市场空间。”孙乾贵说。
变,掀起一场思维风暴
面对新形势,扬中的企业家需要一次头脑风暴。打破常规的2.5产业园是一个例子。
2.5产业园位于泰州大桥扬中互通出口——大桥通车,产业园的计划也开始酝酿。通讯电子、网络科技、数字产业……这些是产业园重点吸纳对象。昨天,产业园所在的三茅街道一位负责人说,产业园项目签约形势不错。两个世界500强的投资项目已经敲定,一个正在洽谈。此外,总投资5亿元的家纺市场、总投资6亿元的苏南汽车城、总投资100亿元的科技IT产业园……这些项目都在按序进行中。
产业升级,思想先行——一场思维风暴正在酝酿——又一次关于新的扬中精神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1990年到2006年,扬中先后进行过4次扬中精神大讨论。
第一次大讨论,是上世纪90年代初。1990年8月,扬中首次进行扬中精神内涵研讨与界定工作。1991年5月,扬中县委正式将扬中精神表述为:团结、勤俭、开拓、奉献。
第二次大讨论,是在1994-1995年。1994年开展了“扬中精神、扬中速度、扬中形象、扬中特色”的专题研究,最终将扬中精神界定为:团结拼搏、勇创大业、敢于超越。
第三次大讨论,于1999年进行。当时,扬中改革开放快速推进,扬中人的创业热情、聪明才智空前激发,扬中人集资建大桥的后续影响在持续升华,扬中人的自豪感、自强感空前激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第三次大讨论活动。这次大讨论活动将扬中精神界定为:自强不息、众志成桥。
第四次大讨论,是在2005到2006年。这个时期,扬中面对日益紧控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现实的发展需要新的精神力量。这次大讨论将扬中精神表述为:诚信博大、自强不息。
现在进行的已经是扬中的第五次扬中精神大讨论。扬中市委宣传部长王继兰说:“通过新时期扬中精神的大讨论,描绘扬中再进发的精神图谱,激发斗志、迸发活力,为‘最美扬中’建设提供坚强的精神保障。”
在扬中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孙乾贵掷地有声:应对宏观经济“新常态”,打造扬中经济“升级版”,必须要确立新思维,掀起“头脑风暴”,走出一条创新发展、转型提升的新路子。
远见者稳进。一场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影响更大的思想激荡正在扬中风生水起。
名词解释新常态
今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