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生命里多出一抹温情色彩》见报后,引发不少读者对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的兴趣。记者调查发现,“康乃馨”这种民办非企组织在提升政府服务、拓展社区功能、壮大社会组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样本意义,它的成功与不足都值得关注和研究。
做了政府做不了的事
尽管现在助老已经成为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主营业务”,但它开始则是助残的。
润州区残联理事长杜长春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省政府就已经出台有关政策,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区别不同情况逐步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并根据家庭收入状况给予护理补贴,补贴发放标准为城镇不低于每人每月100元。虽然有政策,也不缺钱,但这项工作并没有在区里落地。“主要是没有一支得力的护理员队伍”。
此时政府购买服务让民办非企组织代办服务的运行模式,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开花结果,镇江也在积极推进。而正在经历大拆迁的金山街道,一些社区全面失去人口,正在面临空心化危险。街道党工委鼓励社区开拓思想,尤其要抓住政府推动购买服务的契机,以社区为依托,做出一些服务特定群体的民办非企组织来,扩大社区功能。
一方有所需,一方有所愿,“康乃馨”就这样应运而生。双方约定:区残联将每人每月100元的护理补贴打给金山街道,由后者管理协助“康乃馨惠民服务中心”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护理服务。服务的要求也做了具体规定,即每周一次上门服务,每次两小时,负责残疾人的保洁、就餐等事项。
经过上门征求意见,最终有200多名残疾人成为康乃馨第一批护理对象。经过一年运作,不仅受到残疾人的普遍欢迎,还吸引了中央媒体关注,上了新闻联播。“康乃馨”一炮而红。第二年,市民政局启动老年人居家呼叫及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建设一个统一的呼叫平台,接受老年人的电话求助与咨询,同时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失能老人每人每月给予400元护理补贴,半失能老人每人每月300元护理补贴。得益于助残事业的成功,“康乃馨”依托的迎江路中心社区成为市区唯一一家试点单位,承担了润州区范围内的280多名老人的上门护理服务。
经过两三年的运行,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服务对象普遍反映享受了想都没想到过的人文关怀,总体比较满意。
为社区发展开辟新天地
“康乃馨”的法人代表是阮庆红,她的另一重身份则是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的党委书记。尽管“康乃馨”早已是独立的组织,但它与街道和社区的关系则从未被斩断。
金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汤杲一直关注“康乃馨”发展。他说,“康乃馨”为拓展社区功能开辟了新途径。以前,社区造血功能有限,想给社区的特殊群体提供更多服务,总会遇到缺钱、缺人的困境,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基本上能够把街道所有有需求的残疾人和特困老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护理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康乃馨”的品牌效应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主动对接,目前扎根金山街道的社会公益组织就有十几个,包括环保、助老等志愿服务的各个方面,每年都有机关单位来此结对共建,为社区破解服务难题提供了很多支持。
此外,民生服务也有生产力。近年来“康乃馨”获得了省、市各级奖励和社会公益组织创投的资金已达数十万元,为自身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支撑,也大大激发了其他社区培树民生服务品牌的热情。阮庆红说,以前,社区一年能获得10万元资助开展各种服务就很不错了,而现在迎江路中心社区一年的开支超过百万,“爱心小饭桌”、兼爱沙龙等,基本上做一个品牌就能成了一个品牌,做事确实比以前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