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缴的部分枪支)
(警方讲解枪支的危害)
金山网讯 对于枪支弹药,我国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但仍有不法分子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非法制造、贩卖、持有枪支弹药,给社会的平安稳定带来了隐患!今天(9月10日)上午,记者从扬中市公安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扬中警方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等多部门协助下侦破一起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特大非法买卖枪支弹药案件,共抓获涉案人员20人,已刑事拘留12人;摧毁地下枪支加工厂1个,查抄销售枪支公司1家;缴获加工机床1套,仿真枪68支(已鉴定35支,其中具有杀伤力的26支),零部件26件;缴获电脑2台、汽车1部、银行卡10张;查明非法购买枪支人员200余人;并通过收网行动新发现非法买卖网络数个。至此,该起全国及我省影响较大的“3.17”特大非法买卖枪支弹药案成功告破,有力打击了涉枪犯罪活动,消除了一批社会治安隐患。
网购仿真枪去江边打鸟牵出非法买卖枪支大案
今年3月17日,扬中市公安局接市民举报,称有人携带枪支正在江边打鸟,接警后警方迅速出击,在江边抓获正在打鸟的犯罪嫌疑人王某,缴获ZL2011A型仿真枪支1支。经审查,王某系通过互联网购买了以弹簧形成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及子弹,经物证鉴定,该枪支对人体具有较强的致伤力。经过进一步侦查发现,王某通过网购购买仿真枪支疑似另有数十笔交易款项,涉及江苏、黑龙江、重庆、上海、广东等十余个省份的数十个地区。
扬中警方高度重视,以这条线索为基点,成立刑侦、网安等多警种参加的专案组,查明了涉嫌非法贩卖枪支的犯罪嫌疑人朱某某的真实身份。4月28日扬中警方对该案正式立案侦查,同时,在浙江绍兴警方的配合下该局于5月5日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朱某某,缴获各类仿真枪支8支。
利益驱使下,网络物流成为非法枪支贩卖新渠道
犯罪嫌疑人朱某某到案后,交代了自今年2月份以来通过物流公司配送的方式从网名为“铁某蛋”、“玩具--批发”的上线处批发购买大量M24、SVD等型号仿真枪支,并通过快递方式零售给全国各地数十名购枪人员的犯罪事实。
针对这种犯罪模式,公安机关采取了多警种合作,治安、刑侦、网安等多警种明确各自任务,网上网下共同开展工作,全力开展线索核查侦办工作。在获知线索后,扬中警方迅速派出由刑侦大队教导员王平、副大队长何亚健分别带队的两组侦查人员奔赴上海、广东两地开展工作,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两名上线犯罪嫌疑人陈某、赵某某分别于2014年5月16日、30日在上海闵行区、广东深圳被抓获归案,并缴获各类仿真枪支9支。
因该类案件办案要求较为特殊,必须要追缴到所销售的枪支并进行鉴定,达到对人体有致伤力的要求后才能认定该案,鉴于犯罪嫌疑人朱某某到案时间较之后到案的犯罪嫌疑人陈某、赵某某早近20余天,为保证早期到案人员的顺利提捕,专案组在派人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同时,又抽调多人前往宁夏、重庆、福建、浙江等地追缴被销售的仿真枪支,并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对追缴的枪支进行鉴定,为犯罪嫌疑人的提捕作准备。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犯罪嫌疑人朱某某、陈某、赵某某均分别于2014年6月12日、6月25日、7月7日经扬中市人民检察院批准被执行逮捕。至5月底,扬中市局共抓获贩卖枪支人员3人,缴获各类仿真枪21支,其中有致伤力的9支,掌握一百余人购买枪支的线索,其中明确身份的60人。专案组民警在将犯罪嫌疑人逮捕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杭州、上海、绍兴等地调取相关证据,加大对到案人员审查力度,迅速拓展了案件的线索。该案的贩卖枪支网络共发现有三个层次,新发现骨干成员9人,涉嫌贩卖枪支140余支(不包括已扣押的21支)。
“一只仿真枪的成本也就2、3百块钱,但卖出的时候最高可卖到几千块钱,利益诱惑是枪支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扬中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李祖健对记者说道,“现如今,互联网也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互联网也为公安机关破案提供了一个手段。犯罪分子使用互联网必然会留下犯罪痕迹,这同样是对他们实施处罚的重要证据。”
全国20余个省市统一部署统一收网,坚决打击非法枪支买卖之祸
根据前期摸排分析的情报,专案组综合判断犯罪嫌疑人各方信息,进一步查明涉案人员可能落脚在广东汕头和深圳、河南新乡和焦作、浙江义乌、四川成都等地。8月2日,在精心准备收网方案后,扬中市维稳办主任、扬中市公安局副局长孙桂林率专案组分4路奔赴全国4省5市开展工作,同时镇江市公安局相关支队派出警员随同合成作战。
经与当地公安机关的反复研究,对收网方案反复斟酌后,8月14日晚,指挥部一声令下,早已等待多时的各行动小组同时就位,迅速有序地展开行动,专案组成员在河南、浙江、四川、广东四省集中收网。集中收网行动中,各组严格按照指挥部“抓人缴枪、找厂捣库、搜查扣押、调查取证”四同步的要求进行,4省5地全面完成计划中的抓捕任务,圆满完成收网预计目标。收网行动还取得了扩线、扩案的效果,新发现一批网络案件和人员。
“3.17”非法买卖枪支弹药案的成功侦破,不仅直接清除了一个可能危及青奥会举办期间社会安全的重大“毒瘤”,更对当前危害日益严重的涉枪犯罪给予了迎头一击,为今后我们侦破此类案件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也为建立“缉枪治爆”长效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镇江报业全媒体通讯员 朱冠琦 陈婷 张杰 潘东方 记者 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