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丹阳市云阳街道的花园村,是一个以大棚番茄种植为特色的蔬菜专业村。2008年,村委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依靠财政支农项目,建造了80多个钢管大棚。当地20多户农户反租承包下来,带动周边村民走上了大棚种菜的增收之路,成为我市高效设施农业的典型。
6年过去了,花园村大棚蔬菜生产情况如何?伴随着当地“万顷良田”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地菜农是继续“留守”种菜,还是“洗脚上田”呢? 外地菜农“加盟”基地成气候
记者在花园村蔬菜基地上看到,虽然眼下还处于伏缺期,但这里的蔬菜品种琳琅满目。丝瓜、辣椒、黄瓜……一茬套一茬。40多岁的张丽燕,来自山东临沂,得知记者前来采访,这位性格直爽的山东大嫂领着记者进入她的大棚。“你看,我种的青皮黄瓜已上市销售了,每斤批发价卖到一块五。”张丽燕指着棚内的黄瓜一脸喜悦地说。
“像这样的大棚,你共租赁了多少个?”记者问他。她谦虚地回答道:“一共租赁了13个大棚。我是和我哥哥一起来这里承包种菜的,他的规模比我大多了,今年有20个大棚呢。”
陪同记者走访的村委会干部蔡梅芳说,在外乡种菜人中,张丽燕的哥哥张广友种菜挺有一套,由于参加了市农委组织的蔬菜技术培训班。记者在基地未能见到张广友,但与其妹妹的交谈中,山东菜农的市场理念让记者感触很深。蔡梅芳介绍,在80个蔬菜大棚中,由山东、安徽、河南等地菜农承包占了大头。本村菜农为何选择退出?
记者在基地见到了60多岁的当地菜农石川龙,他告诉记者,他反租大棚种菜已有6年时间了,像他这种年纪守着大棚种菜的在村民已不多见了。
“大棚种菜搞得好的话,收入肯定高。但是年轻人一来缺少技术,二来也怕吃苦,不愿接手承包种菜。”石川龙对记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到力不从心,现在已经减少了大棚承包面积。另外,一些花园村菜农反映,他们对其他蔬菜的种植技术不懂,市场行情也吃不透,担心销路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他们不敢扩大规模种植。加上由于这几年用工成本上涨,一些菜农忙活一年赚个三四万元,觉得还不如进厂上班或外出打工来得划算。
另外,蔡梅芳告诉记者:“原先有部分拆迁农户还在承包种菜,自搬入农民集中居住区后,生活条件改善使得他们不愿再来回奔波承包种菜了,因而选择了退出。” “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
在花园村蔬菜基地,记者见到了来自横塘永福村的尹林政、李雪琴夫妇,这对夫妻来花园村种菜已多年,承包了11个大棚。“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 李雪琴告诉记者,自己原来一直在我市城区的农贸市场从事蔬菜零售,经过多年的蔬菜销售经验积累,什么蔬菜好卖、什么蔬菜不好卖,已经非常了解。于是,2009年,夫妻俩来到花园承包种植了11个蔬菜大棚。
市农委蔬菜办主任王辉琼告诉记者,我市农民大多以稻麦种植为主,在种菜技术上不是“熟手”,而且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如果今年收成好了,他们就多种些,一旦菜价大起大落,他们就不愿种植。而外地菜农不同,他们有丰富的种植阅历,而且有闯荡市场的经验,敢于应对和规避市场风险。花园村菜农的‘退出’,带来外地种菜大户的‘进驻’,这一动态变化使花园村大棚蔬菜走出了一条特色转型之路,有利于促进蔬菜生产的持续发展。”
如今,在花园村蔬菜基地的周边,由云阳长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造的500多亩钢管大棚,使得这里连为一体,正在打造的丹阳现代园艺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并吸纳了外地20多个种菜大户在此“安营扎寨”,创业致富。 (史惠铭 李梅美 蒋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