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社会

镇江磨笄山上那座纪念塔是一座民国时期抗战纪念塔

发布时间:2014-09-03 00:34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回眸民国时期磨笄山上,还有一座纪念塔》、《这真的是一座抗战胜利纪念塔吗?》相的关报道及联系电话前日见报后,记者继续多方打听关注,昨天起,这两天,本报周刊编辑部陆续接到了很多关于“磨笄山上这座塔”的读者反馈,。昨天下午,电话接连不断的电话和或来访,都来自,数位我市我市70岁左右的老人。,虽然大家说法各有都有一些差异,但指向结论基本指向一致——--“这是一座抗战纪念塔碑”。

    磨笄山上这座倾倒的塔,是一座什么纪念塔?这是一座碑么?这到底是一座什么主题的碑?

    如今很多市民喜欢去磨笄山锻炼健身,应该有很多人都看到这座塔。金存启先生来文描述亲眼见过的这座纪念塔,还有没有人知情?

    “是的,这是‘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很确定地说这句话的,是今年71岁的史荣坤,史先生很强烈地表达了希望能重新树立纪念碑的意愿。而今年60多岁的张继芹,也来电反映这是一座有关抗战的纪念碑。

    对这座纪念碑的关注,

    都来自于晩报刊发的朱同老师的文章

    《回眸民国时期,镇江城三座纪念塔》,是刊登在晩报名城版的朱同老师的文章。文中介绍了1928年民国江苏省会迁来镇江,城区曾先后建造的三座纪念塔:1930年3月建造,位于当时的北固山中峰的中山纪念林塔;1931年5月建造,位于当时大市口广场中心的江苏省会建设纪念塔(又名“中山塔”);1947年2月建造,位于当进河滨公园中段的在苏抗战殉国军校同学纪念塔。这篇文章其实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金存启先生是在见到朱老师文章的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报社编辑,要谈谈“民国时期,磨笄山上,还有一座纪念塔”,而读者张继芹也是在看到

    张继芹:

    “我肯定这是一座抗战胜利纪念塔碑塔塔”

    昨天日中午12点30半分,周刊编辑部的电话又响了,这是记者接到了张继芹的来电话。张继芹是我市赛珍珠研究会的会员,今年60多岁,在给记者介绍这座塔的诸多老人中,她是当年唯一没有亲眼目见睹过这座塔的。但是她说,她能肯定这是一座抗战胜利纪念塔碑塔,因为她的父亲亲口对她说过。

    张继芹的父亲叫张子恂,民国时期在镇江曾经有开过钱庄、米厂、布店等产业。据张继芹介绍,因为父亲的表叔弟姚其苏时任国民党县党部的高官,作为民国镇江商会的会员的,她他的父亲也在商会有着一定比较高的影响力,积极参与过许多商会的活动。

    “父亲如果在世,今年应该105岁了。因为父亲的老丈人,当时住在粮米仓的父亲的老丈人,就死于日本人手之手下,父亲恨死了日本鬼子。父亲说,抗战胜利后,由政府出面,社会各界届捐赠建立了这座纪念塔碑,商会号召大家捐款,父亲出了很多钱。”“父亲是1899年出生的,抗战胜利那年46岁。父亲还说过,镇江沦陷期间,磨笄山曾经是作为刑场,杀了很多抗日的人。”

    “你确定你能记得清你父亲的话么,毕竟那么多年了?”记者疑惑地问张继芹。

    “这是父亲1961年时跟我说的,我不会忘记因为那年,我正准备报考初中,因为家庭出身的困惑与,当时和父亲非常对立。记得当时这场与父亲的对话中,父亲认真地跟我讲介绍了过民国时期镇江他作为商会会员,一起参与做的很多好事,其中就着重讲过他捐赠了很多钱的这座磨笄山上的抗战胜利纪念塔塔。父亲是是1962年就就去世的了的了。”张继芹这样回答了记者。

    史荣坤:

    “这是抗战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塔碑。”

    昨天日下午1点半左右,家住住在我市医政路的71岁的史荣坤拨通了记者的电话。“这是‘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塔碑’,塔碑上的字是用蓝字写着色的的。”71岁的史荣坤的声音很响亮,描述似乎似乎非常肯定确切。

    “1956年,那时候我家住吉康里,小时候喜欢到处跑,1956年上小学时,我上过山。我记得塔碑上还有着‘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的字样。”史荣坤告诉记者,他记得很清楚,那会儿,家住但是直到2002年,他才第二次上过这座小山,却发现纪念塔碑已经倒在距离山顶10-20米的山洼里。

    “我记得1956年时,这座山上也少有人去,这座塔碑保存得非常好。”

    史荣坤老人告诉记者,这两天看到了晚报的报道非常激动,自己就一直在想,难道就只有是作者金存启一个人知道这座塔碑么,不应该啊!之前其实在看到名城版晚报上朱同老师写的《回眸民国时期,镇江城三座纪念塔》镇江城里的三座纪念塔时时,他就非常地想联系报社,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这个纪念塔。虽然,只是因为中风的原因,自己已经不方便出门,。不过但这件事情一直记在心里,这次正好看到报纸登出了热线电话。。

    他“我觉得朱同老师介绍的民国时期的三座纪念塔,都不如这第四座已经倾倒的抗战胜利纪念塔更有意义。,。那“刻录下那个时代风云的纪念塔,有哪座会有这座抗战纪念塔更有意义呢?”

    刘春甫:

    “是民国时的植树造林纪念塔”

    昨天日下午3点不到,69岁的刘春甫提着一个塑料袋,来到周刊编辑部。“我是来讲磨笄山上这座塔的”,他带来的观点与众不同,他认为这是这一座民国时的植树造林纪念塔,与北固山上的中山纪念造林塔一样说。

    上世纪五十50年代,刘春甫住在古通巷,在家门口的南门小学上学,他说有那时放学大家最喜欢的两件事,一是虎踞桥上看运河里的行船,二是南门火车站看火车。有时他们绕过天桥就上了磨笄山。

    “应该是1955-年到1957年间吧,山上有一条碎石子铺的路,路很好走,但山很荒,山上的树不深也不不高。印象中这个塔碑身并没有字,倒是塔碑的基座上有江苏省政府、妇女、工商、孙总理、植树等红色或黑色的字样,水泥砌的底座,镶有白色的大理石。这应该是民国时的植树造林纪念塔。”。”

    “我记得半山腰有个圆形的战壕,战壕前有个碉堡。那时候小时候,我们在战壕和碉堡里都看到过了死人的白骨。印象很深。”

    小学时的刘春甫记得这座塔碑周围都是松树林,马尾松有一人多高,山上的树不深也不密,而山下一点就是桑树林了。

    张铭国:

    “这是和平纪念塔碑”

    昨天日下午43点多打进的来电,打电话来自的是的是72岁的张铭国。“我昨天就打过好几次电话啦,不过没联系上,好在终于找到你了,我告诉你,我看过这个纪念塔碑,这应该是‘和平纪念塔碑’”。张铭国告诉记者,他年轻时今年72岁,之前是镇江林场的职工,因为工作的需要要求,他经常去这座山,当然都会看到这座塔碑。不过,他觉得他当时看到这个塔应该是那当个时间时应该是上世纪七十70年代的事了。

    张铭国说:“这座塔碑,是纪念抗战胜利的,无论形状、大小都和当年河滨公园中段的‘在苏抗战殉国军校同学纪念塔’一模一样。我们在林场时,需要经常巡山,磨笄山也要是常去的。我看到报纸上的照片了,我记得当时山顶是一小块平地,塔碑的周围有用铁索系着的石栏杆,栏杆是由一个个1米高左右的石柱子组成的。塔碑上应该是写着‘和平纪念塔碑’,是纪念抗战胜利获得和平到来的。”

    记者忍不住问那时经常巡山的张老:“可是刚有市民反映这是植树造林的纪念塔啊,好像记得还蛮清楚的,你觉得呢?”

    “不可能,如果是植树造林的纪念塔的话,我是老林场的,我不知道怎么可能呢?!”张铭国老人的回答是斩钉截铁。

    张铭国老人建议记者去竹林村、鹤林村了解一下,这是当年磨笄山的附近的村落,不过,他说,不知道现在这些村子还在不在。

    蔡达子:

    “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塔碑”

    电话里老人们对自己印象中的这座塔碑的介绍都不短,下午下班前接的最后一个电话来自岁数最大的蔡达子,1941年生,今年74岁。

    蔡达子1955年考取市三中,家住南郊。磨笄山下是镇宝路,当时他往返学校必须走镇宝路,也会在磨笄山上玩。他说,也就在1958年初三时,他还会在周日带着书去山上读书。

    “那时我很贪玩,初三的时候经常上磨笄山,看过这个塔。我知道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塔,落款有‘中华民国’的字样,不过具体塔上写哪几个字不清楚了,年代太久了!”(记者 何菁)数最大的蔡达子,1941年生,今年74岁。

    蔡达子1955年考取市三中读初中,家住南郊。磨笄山下是镇宝路,当时他往返学校必须走镇宝路,也会在磨笄山上玩。他说,也就在1958年初三的时候,他还会在周日带着书去山上读书。

    “那时我很贪玩,初三的时候经常上磨笄山,看过这个塔碑。,我知道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塔碑,落款有‘中华民国’的字样,不过具体塔碑上写哪几个字不清楚了,年代太久了!”

    今天是抗战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年周年纪念日。

    昨天下班前,张继芹又联系上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我看了晚报关于磨笄山上这座纪念塔的报道,我觉得很激动,晚报做了一件好事,对这座纪念塔历史的追寻,会激发更多人的爱国心。这座纪念塔和我们报纸的报道一样,都在提醒我们,牢记国耻,不忘过去。”

    张继芹、史荣坤,还有这些天与记者联系的七旬老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现在的磨笄山建设得那么好,干净漂亮,很多市民都会去锻炼休闲,能不能把这座碑再竖起来,让历史名城镇江的这座山头展现出其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而与记者联系的老人们纷纷的见证,似乎都在说明,这是一座抗战纪念塔。什么时候,这座塔能再现当年的面貌,给我们讲述那些年的风云?

让我们铭记

    这些与记者联系的七旬老人们,都向记者表达了一个强烈愿望:能不能把这座塔再竖起来,让历史名城镇江的这座山头,展现出其在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

    昨天下班前,张继芹再次联系上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看了晚报的报道,我觉得很激动。京江晚报做了一件好事,对这座纪念塔历史的追寻,会激发更多人的爱国心。这座纪念塔和我们报纸的报道,都在提醒我们,牢记国耻,不忘过去。”

    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今天,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年周年纪念日。我们面前的这座塔,什么时候能再现当年的面貌,给我们再一次讲述那些应铭记在心的岁月?(何菁)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