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4月底开始的市领导结对挂钩企业“帮困解难服务季”活动,已至总结评估阶段。17个帮扶小组通过实地调研,共收集到89家企业反映的198个问题。这其中,除了不同企业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问题外,共有42个问题涉及资金,24个问题涉及土地。土地成为继资金之后,企业最需“帮困解难”的要素资源。
不仅是企业之难,从更高层面看,土地资源制约,已越来越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吴杨分析,当前拉动我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依然占据首要位置。特别是稳增长背景下,其作用还在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同比增幅,分别为24.2%、12.9%和0.8%,投资仍是“第一引擎”。但一般来说,有投资项目就须有土地承载,缺地对项目投入和经济发展来说无异釜底抽薪。
市经信委作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曾针对企业及项目的用地问题多次调研。该委主任薛峰表示,按照经信部门的大致匡算,目前全市的工业用地缺口约在2万亩左右。而这2万亩缺口,对镇江用地现状而言,已是难以承受之重。
市国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高已近极限,至去年底高达25.16%。不仅高于全省20.8%的平均土地开发强度,甚至超过了22%的全省土地开发红线。而公认的宜居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上限是18%。从后备资源看,目前全市可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6万亩。
企业扩张,项目落地,增量土地已难以为继,那么发展脚步是否就要放缓甚至停止?薛峰认为,解决用地问题应把目光投向存量。“我市企业的厂区用地,使用效率普遍不高,完全可以在既有土地的挖潜上大做文章,实现‘存量增地’。”
天工集团是“存量增地”的先行者和标兵。从2012年开始,该集团通过拆除低矮老厂房、新建多层厂房的方式,向空中和地下要地,在不增一分地的情况下厂房面积翻了一番多,产能和企业营收也随之激增。
薛峰基于存量土地挖潜,提出了“空间换地破解土地紧”的思路,并概括出三条具体路径:鼓励企业“零地技改”,通过功能整合、生产流程再造,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以“三集”园区为重点,引导建设高标准多层厂房,增加土地容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将低效利用土地转化成“高产土地”。
市国土局局长戴非平说,对存量土地进行挖潜,已是我市节约集约用地,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的主策略。镇江在土地产出效益和开发水平上都有巨大挖潜空间,去年我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为3.03亿元/平方公里,而苏州、无锡的产出水平分别为5.3、5.5亿元/平方公里,相比差距甚大。同时,目前全市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土地数量较大,仅后者就达2.3万亩。“通过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水平,就能破解诸多用地瓶颈,释放巨大的土地资源红利。”
面对土地制约,吴杨认为,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改变发展模式,即从过去那种土地消耗型发展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地区,发展并不一定基于土地的消耗。譬如浙江很多地区,现在就推行‘零地招商’。”
薛峰也从发展模式的角度,对企业扩张和项目投资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当前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地方实施项目投入时,可把着力点放在研发设计、市场营销、质量控制、品牌创建等环节,而不是生产制造与仓储配运领域,因为后者对土地等资源消耗很高,产出水平却相对较低。“使用最少资源,实现最大产出,是最佳发展之道。”
记者 梁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