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离不开毛笔,丹阳邹氏制笔手艺历经十代,已有300多年历史。出生于制笔世家的邹瑞荣今年47岁,是邹氏“紫颖笔庄”第十代传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盛夏午后,笔者来到位于丹阳市“176文化绿洲”的“紫颖堂”笔庄见到了邹瑞荣。一进门,就看到那大大小小的毛笔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各式笔架上、笔筒里。这些毛笔小的精致,大的美观,让人看了不禁有想练毛笔字的冲动。
据邹瑞荣介绍,清康熙年间,邹瑞荣先人邹宗盛在苏州“周虎臣笔庄”任当家先生,被誉为“湖水名笔第一人”。清光绪年间,邹瑞荣的曾祖父邹德慈辞去“周虎臣笔庄”的工作,回到故乡丹阳,创办了邹氏“紫颖笔庄”。邹德慈创新制笔工艺,并在材料上做文章,特别是象牙雕刻更是一绝。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赞书:江南制笔者,无逾邹德慈。“紫颖笔庄”一时声名鹊起,门庭若市。在当代有很多书画家慕名来丹阳,如吴昌硕、张大千、吴湖帆、傅抱石等,每位书画家所用之笔当场篆刻,书画家本人嘱书,并落款“紫颖笔庄”。
邹瑞荣的制笔技艺得到父亲的真传。父亲制作的一支“象牙丝嫩光锋”毛笔至今他还珍藏着,除了体现对父亲的思念,这支笔很“特别”:笔杆上刻了《金刚经》,是他父亲用显微镜花了3个月的时间精心雕刻的,需要用30倍的放大镜才能将字看清楚。
“一天能做几支毛笔?”笔者好奇地问。
邹瑞荣说:“这个说来复杂了,做好一支毛笔,从选料到制作笔杆、笔头……要百道工序精制。光是一个人,一天做不了几支。”
在“紫颖堂”里,笔者看到一支颇大的毛笔摆在那里。“这是你做的最大的毛笔吗?”邹瑞荣笑着说:“这个不是,我目前做过最大的一支毛笔是为北京一位客人定做的。”十年前,北京一毛笔爱好者找到他,定做了一支口径18厘米、长80厘米的笔头,笔杆1.28米,总长2.08米。他做过最小的毛笔,口径3.2毫米,出锋1.8厘米,总长22厘米。据他介绍,除了和湖州市善琏湖笔厂是长期合作外,还有一些书法家或毛笔收藏家专门在他这里定做。
如今已不是毛笔的黄金时代了,但总有些人,在为中国的文化延续而努力。邹瑞荣说:“制笔行业已不可能再现昔日的辉煌,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传统手工制笔的工艺应当保留下来。”(朱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