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7月2日-~5日,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吸引了海内外目光。瑞士政商精英、国内外绿色发展研究方面的顶尖专家、国际合作生态园区的代表、主流媒体聚集在镇江新区,关注、研究这个中瑞两国战略性合作项目。在谈到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对于镇江新区的意义,接受记者采访时时,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小平对记者说:看来,“希望通过中瑞合作,学会更多瑞士式创新,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把我们最缺少的系统创新体制、生态发展机制都建立起来,为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探索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
金山网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小平介绍说,现代价值链的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在20%以上,而加工生产的利润只有5%。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引领,才能抢占市场高地,真正与世界经济接轨。
近年来,新区通过“向东看、加油干”、“提振精气神、抢拼新苏南”和“甲板起飞”三轮思想碰撞,坚持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发展质态得到较大提升。但同时,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区和国内其他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为新区提供了新的契机。2009年2月,国家商务部和瑞士联邦经济部签署备忘录,双方共同建设生态园,共同打造一个国际新型合作示范园区。经双方实地考察和多轮比选,中瑞生态产业园最终“花落”镇江新区。
市政府副秘书长、镇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桂祈亮告诉记者,瑞士全球竞争力连续5五年排名世界第一,创新能力世界公认,在金融、服务、精密制造、清洁生产、绿色建筑、职业教育、医疗健康服务等方面也拥有成熟的先进经验。另外,瑞士自然禀赋并不足,这一点与镇江新区有着极为类似之处,但双方在创新能力及全社会创新体系上的巨大差距,则正是新区亟待弥补的短板。
根据规划,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将重点建好“三基地三中心”,即生态产业基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中瑞精品名品展示交易中心、瑞士钟表检测保养中心和健康服务中心。和过去开发区只注重圈地引企不同,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的作用更像一个桥头堡,为瑞士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全球领先绿色产品、生态技术和解决方案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最高效、最便捷的平台。目前,正通过贸易便利化安排等相关措施,努力打造执行落实中瑞自贸协定的样板区。
刚投入使用的中瑞创新中心是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一号工程”,这几天迎来了一批批客人,从参加研讨的专家到观赏选购瑞士钟表、瑞士军刀的市民,都对这个集成了瑞士等国大量低碳、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绿色建筑表达了兴趣。
专程前来的瑞士国务秘书茵艾辛女士表示,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是瑞士在全球建立的第一个以绿色、生态、低碳为主题的双边合作园区,“给中瑞两国在清洁技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方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事实上,这种新型的国际合作已经孕育出值得期待的果实。近年来,瑞方先后有多名政府要员、驻华使领馆官员以及主要机构代表来园区考察,瑞士各行业协会也在各自平台上推介园区。瑞士的巴塞尔、沙夫豪森、汝拉等州还组织了政企代表团来新区考察。7月2日,瑞士科莱恩精细化学品、凯乐绿色建筑设计、Top10节能中心等20多个项目签约入驻,它们在各自领域均居全球领先地位。
采访中记者发现,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很多工作人员的案头放着一本书《创新的国度》,这本由哈佛国家发展中心研究员所撰、瑞士经济部长作序的书本用大量事实解读了瑞士这个多山的小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持续取得经济成功和繁荣并不是奇迹,其秘诀就在于——创新。记者看到,书的封面印有充满创意的“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LOGO。可以想见,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着力探索的创新模式,将与《创新的国度》一样,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创新奇迹,成为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期待的:通过中瑞双方务实合作,将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建成“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陶伟 王卓 余宽平)